藏匿于意象下的情感流动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上   作者:林清惠
[导读] 《春江花月夜》向来享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诗句中蕴含着独特的情感,诗人在连贯的意象背后潜藏着自己的心绪变化、宇宙意识以及共同的离愁之情,最终形成一条曲折的情感脉络线型图。探究其藏于意象下的情感变化,可挖掘诗人的感情,从而理解诗歌的奥秘。

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林清惠     528000

摘要:《春江花月夜》向来享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诗句中蕴含着独特的情感,诗人在连贯的意象背后潜藏着自己的心绪变化、宇宙意识以及共同的离愁之情,最终形成一条曲折的情感脉络线型图。探究其藏于意象下的情感变化,可挖掘诗人的感情,从而理解诗歌的奥秘。
        引言
        盛唐诗人辈出,其中不乏有许多大家的诗歌流芳千古。唐代诗人张若虚,后人对他的生平经历一无所知,但丝毫不影响他留下一篇传世佳作。清末学者王闿运称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1],明末清初文人王夫之认为“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2],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赞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由此可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其中也蕴含了诗人特殊的情感流动。
        葛兆光在《汉字的魔方》中把意脉定义为:“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即诗歌在人们感觉中所呈现的内容的动态连续过程。”[4]千古佳作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在于其情、景的融合,在赏析诗歌时,除了关注意象的组合排列,也要揭示隐含的感觉和意脉的变动。有些诗歌的情感脉络是显性的,表现为诗人直接抒发情感,有些诗歌的情感脉络则是隐性的,潜藏在意象背后,体现为诗人心绪的细微变化。聚焦于《春江花月夜》的意脉,品味其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情感脉络,得以充分理解《春江花月夜》的奥妙。
        其原文如下: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连贯的意脉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情、景、理相互交融的佳作,二十一个名词性意象的次序排列组合是时间线移动变化的过程,也是诗人情感状态及流动的轨迹呈现。在春日夜晚,一轮明月经历了“与潮共生——皓月当空——落月西斜——残月沉寂”的推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自然规律轨迹。在核心意象“月”的变化过程中,诗人也于那瞬间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这是诗人凝望夜空中的皓月而产生不同的情怀:心静——震撼——哀——愁——情思悠长,这是一条曲折的情感流动线性图,但它又是由“月”这个核心意象为纽带连接而成的连贯的意脉。



        开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入情,江海交融一体,此时一轮明月随潮而生,在明月的光辉下,江潮、花林、飞霜和白沙被染上了银白色,天地一片透明朦胧。王国维认为:“昔人论词, 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5]诗人对景物的感受恰恰是诗人情感的外在体现,由情生景,由景悟情。开篇景物所营造的空明幽静的境界,也是诗人心绪宁静的体现。此时的诗人,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壮丽的景观,诗人心中一片澄明,仿佛世间唯一人矣,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随着月亮高悬,孤月当空,带来的是一个深沉、寂寥、宁静的境界,闻一多先生如此解读:“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3]诗人当下对于银光的月色是震撼的,震撼于月亮的永生,也震撼于生命意识的起源,追问“何人”“何年”似乎永远得不到答案,但作者并不悲愁,不对生命源头苦苦追寻而陷入哀痛。透过这种情绪带来的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冥想,随之给出自己的答案:虽然个体的生命是稍纵即逝的,但是人类的命运是“代代无穷已”,也正因如此,明月才得以永恒存在。诗人在对宇宙的思考中哀于个体生命的短暂,但是哀而不伤,联系盛唐的社会背景,这对人生、宇宙的回答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追寻美丽事物的象征。
        诗人由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和追问,引发了诗人对个人经历的忧愁。历史长河从不停止奔流的步伐,时间也在一点一点地流逝,但在光阴的夹缝中,携带着个人的思念之情。在第9~16联中,“青枫浦上不胜愁”的“愁”字点出了个人经历的苦情。诗人通过“白云”“清枫浦”的意象,寄托了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游子如白云般四处漂泊,羁旅的生活让游子更添离愁,这是在家思妇对在外亲人的想象。思妇倚在相思楼上,思念着远离家乡的亲人,料想远在外的亲人亦是深深思念着家乡,思妇欲借双方对等的思念来慰藉自己的孤独之情。这是诗句抒发的第一重愁。思妇欲消愁但奈何愁更愁,连月光也不断“徘徊”与她作伴,殊不知更添愁情。思妇想赶走着恼人的哀愁,却“卷不去”“拂还来”,这该是多么深入骨髓的思念啊!第11、12联所蕴含的是第二重愁。既然赶不走,那唯有接受着月色,接受这怀念之悲。由于月光无处不在,思妇欲借助月光传递自己的思念,让两颗心可以超越空间的距离得以相近,虽不能互诉心声,但也有些许慰藉。但是这唯一的愿望也落空了。“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念无处抒发,感情无法传递,等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思妇无奈的叹息声中,愁绪更深一重,这是第三重愁。在刻画思妇相思之情时层层递进,烘托了思念游子的三重愁。
        诗篇末端,意象群落徐徐隐匿,这层层渲染的愁绪也随着意象的消失而渐渐冲淡,由浓郁的愁情变为浅浅的愁丝,最终在“落月摇情满江树”中化为悠长的情思,意在言中,亦在言外,在画面的空白中想象这悠长迷离的情感。始于平静,最终归于宁静,这是意脉连贯性的所在。纵观全诗的意象组合,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流动,这其中既有时空结构又包含了空间关系。在时空结构上,作者曲折的情感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不同情绪。月亮初升时,“生”字带来的是澄澈的意境,作者的内心是平静的;皓月当空时,作者惊愕这宇宙的奥秘,从而引起自己的哀而不伤之情,自然过渡到对离家游子的个人思念之情;这离愁虽逐渐浓烈,但随着落月西斜,孤愁之情慢慢消淡,残月沉寂之时化成无尽绵延的情丝。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以及背后的意脉流动统一起来。在空间关系上,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将诗中意象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江海相接,月随潮生是远景,“花”“飞霜”“白沙”“明月楼”“捣衣砧”等镜头画面逐渐拉近,最后镜头画面定格在朦胧空远的景物上,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结语
        作为宫体诗,《春江花月夜》的超越之处在于所采用的意象都有着统一的指向,以“月”为核心的、主导的意象,把所有的衍生意象群落有机整合,意象结构呈现有序性、系统性。在情感上,各意象的交织、融合,使得情感始终连成一线,由景入情,以景结情的结构构成了情感统一体。抓住意象中瞬间下意识的心绪的轻微变化,进行还原,揭示其情感流动的脉络,发现其曲折、连贯的意脉,这也是《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美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M]湖南:岳麓书社, 1996.
[2]王夫之.唐诗评选[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