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下   作者:易红丹
[导读]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生命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是富有人文内涵的学科,应成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浏阳市职业中专  易红丹

[摘要]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生命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是富有人文内涵的学科,应成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生命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生命体验氛围;开展多样活动,构筑生命教育平台;运用多元评价,促进生命和谐发展,通过这些途径渗透生命教育,培育学生对生命的爱和生命意义感,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人。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随着职业教育的壮大发展,职业教育中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公共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他杀、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中职学生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生命群体,他们由于中考的失利来到职业学校,自小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让他们倍感受挫,同时社会上对于职业学校的种种偏见,让中职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再加上家庭困难、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关爱,导致中职学生对待周围一切漠不关心,价值观念扭曲。此外,由于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许多职业学校普遍将工作重心放在高考、技能大赛以及就业上,虽然重视学生的“防水、放火、防震”等方面的人身安全教育,但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中最重要的生命意识教育。
        由此,中职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厌学和厌世两个问题。厌学,主要表现为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即所谓的“被学习”;厌世,则是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命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唤醒,缺乏对周遭世界的爱与热情,感受不到自我成长的快乐,只是机械地“被成长”。他们孤独、冷漠、空虚,文化素养较低,自我认知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价值观迷失,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行为带偏,从而导致自杀、他杀、暴力等悲剧的发生。因此,从身心发展和个体健康成人的角度看,中职学生有着接受生命教育的迫切需求。
        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为了让生命个体获得自由幸福的教育,它旨在捍卫生命尊严,激发生命潜质,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①作为一门富有人文内涵的学科,语文应该成为中职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因而,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生命教育资源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耀着生命光泽的文章,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构建生命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资源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完善生命、超越生命。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我的母亲》《芝麻官餐馆》《卖白菜》《清塘荷韵》《项链》《一碗清汤荞麦面》《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善良》《我爱这土地》《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等。
        这些文章中有的是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美好的文章,如《清塘荷韵》中通过写作者期盼见到荷花到种植莲子,期盼莲子发芽、长成荷叶、开出荷花,再到欣赏荷花的完整过程,抒发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学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希望。有的是追求理想信念,实现生命价值的文章,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叙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畅谈理想的情形,教师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立志,努力为人生梦想奋斗,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还有的是正确面对挫折,勇敢生活的文章,如《项链》中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付出了十年艰辛,当学生在评价她“自作自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她坚强勇敢承担自己过错的生命闪光点并向她学习。还有一些涉及人类各种情感,领悟生命真谛的文章,如《我的母亲》中的母子亲情、《陈情表》中的祖孙孺慕之情、《致橡树》《静女》《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真挚爱情、《我爱这土地》《国殇》中家国之情,这些都是人类至真至纯之情,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构建积极向上的生命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此外,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与交流”板块的“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有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探索生命,如“我们热爱大自然”“奏响蓝色畅想曲”“点亮爱心·奉献青春”“展望我们未来的职场”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引导。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生命体验氛围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唤醒灵魂的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文本虽然随处可见,然而要想让学生从文本中感知人性的美好与可贵,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领略世界的丰富与神奇,使不同时代的文章发挥教育意义,那么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还能营造良好的生命探索氛围,拨动学生的心弦,强化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对历史人物有更真切的个性认识和生命感悟。再比如《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艾青在抗日战争时期,目睹了祖国大好河山惨遭践踏、人民蒙受深重苦难的景象所写,他借助一只鸟表达对土地的至死不渝之情,饱含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感。但诗人所处的年代毕竟离00后学生较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陌生感,此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当下热点话题,如6·15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以及抗疫英雄等热点新闻,来给学生讲解这首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艾青对祖国的眷恋深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立志做撑起中国的脊梁。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状况,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优化情境,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境”中点燃生命火花,培育情感,涵养个性,提升生命。
        三、开展多样活动,构筑生命教育平台
        肖川认为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砥砺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②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那么抓住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搭建生命教育平台是重要途径。
        第一,在朗读中品悟生命辉煌。成功的文学作品大多凝聚着作者生命的感悟,凝结着生命的体验。如何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文本的内涵,朗读是一个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常使用的手段。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在“读”中不仅能够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能体悟到生命的可贵、灿烂与辉煌。如在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可以读为本,通过品读、美读、赏读等多样化的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明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观的荒谬,学会正视生命的短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淡定坦然的态度对待人的生死,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
        第二,在阅读中培育生命意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利用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作者生平背景、深邃的思想哲理等启发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反思像现实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生命观和积极和谐的生命态度。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讲述了一个作者将友人捎来的几颗莲子投入门前空荡的池塘中,在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长成蔚为壮观的荷花的故事。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莲子于淤泥中孕育新生,由纤弱变为茁壮的顽强生命力,领悟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生命的感悟,树立坚忍不拔的生命信念。
        第三,在写作中加强生命引导。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育人沟通的需要。……作文需要生命意识,字里行间跳跃着生命的活力。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使其呈现出人格化、情感化。”③写作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展现,是对真实生命的言说与观照,教师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观察、发现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素养,及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学过《清塘荷韵》《兰亭集序》,就可以布置“我的生命观”“实现生命价值”“敬畏生命”等主题写作。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课外阅读资源,比如让学生阅读余华的《活着》,以这部作品为写作课主题,让学生通过富贵坎坷苦难的一生,思考活着的意义,接受生命情感的洗礼,润泽学生的心田。
        第四,在实践中加深生命认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生命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知道“生命很重要”“我要珍惜生命”这样简单的认识上,他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活着的意义,并知道怎么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同样语文中处处有生命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共同促进生命教育的认识与发展。比如,语文课上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趣味的人、事、物、景;组织学生谈论时事、开展辩论赛、观看教育影片等。当然,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课后也应继续延续这种教育,如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学习、请民警开展法制讲座、向医生观摩学习“心肺复苏”“紧急抢救”、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上爱心、清明节为烈士扫墓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生命教育在学生身上达到知、情、意、行融为一体的效果,让生命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运用多元评价,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标准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④因此中职语文的教学评价不能仅仅以学生学习成绩来定义学生的好坏,应从单纯的知识获得与技能发展评价转向综合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即不仅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学到了什么,还关注学生自身生命状态在教学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把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生的学习体验相结合,把教学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从而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倡导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可以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来推进生命教育的落实,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上,可以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评价,教师利用不同评价主体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生命成长;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使评价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内在动力,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评价方式上,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更多灵活多样、开放有效的评价方式,如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而健康地成人。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关注生命,重视生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本教育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有担负生命教育使命的自觉,走进学生的心灵,积极构建与实践语文的“生命”课堂,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点燃生命火花,培养学生向上向善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让生命焕发光彩,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①肖川.课程发展名词·术语诠释[J].教育导刊,2002(Z2):38-39.
②肖川,马朝阳,曹专.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3(24):1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