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乐学氛围 指导学习方法——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下   作者:韩刚
[导读] 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运用“诵读”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挖掘审美因素,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陕西省扶风县召公初中 韩刚    陕西宝鸡 722200

摘要: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运用“诵读”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挖掘审美因素,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字、词、句  诵读  审美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呢?以下是我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会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巧设导语、巧引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源泉”,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先介绍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的故事梗概;上《出师表》时,可说说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
        二、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
        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传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如一些成语:心旷神怡、明察秋毫、任重道远、落英缤纷、豁然开朗等。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并非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比如说教《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名”“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象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遇到较深较难的文言文也不能采用传统的老师一讲到底的方法。这种方法肯定不利于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的。恰当的做法是:1、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借助书下的注释去翻译课文。2、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对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圈出重点字词,以便今后复习记忆。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学生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答。4、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5、对文言现象和语法适度点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整理,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三、运用“诵读”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由口入心、琢磨和体验的过程,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课堂上可以施行多种朗读训练。教师的范读、学生组与组的竞读,生与生的比读,甚至是同一个同学的前后比读,或者分角色朗读或者是在老师带领下的跟读、或者是采用一个学生读一个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等方法来有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真正地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当然,朗读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四、挖掘审美因素,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文言文的审美因素:
        1、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入选的文言篇目从语言特色来看,有的音韵谐调,有的整散结合,有的写实朴素,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娟秀优美,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如能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就是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实到实处了。
        2、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
        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露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3、感悟美的情感,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范仲淹岳阳楼作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颤。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在落实文言字、词能力的基础上,切实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维胜,胡梦娇.小组自主合作: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力的有效路径——以《公输》学习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05).
[2]张娟.让学生“动”起来不再谈“古”色变——小议文言文教学[J].学子(理论版),2015(07).
[3]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