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初探 郭 瑛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6期   作者:郭 瑛
[导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郭  瑛
        新疆吉农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村庄规划
        1.乡村振兴意义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村庄规划的定位
        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3.规划原则
        3.1保护优先、三生融合,节约集约
        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安排生活空间,优化生产(产业)布局,在规划中坚持田、林、路、水、房等的综合治理,同时与土地整治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安排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
        3.2以人为本,村民参与、共编共建
        结合村庄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作用,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优化调整村庄建设空间、整合特色资源要素,大力改善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实现村庄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3传承文化、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充分利用村域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多尔布力金村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条件,以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方便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则,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环境。
        4.规划导向
        4.1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4.1.1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和陆海统筹原则,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
        4.1.2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4.2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4.2.1统筹利用生产空间
        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
        4.2.2合理布局生活空间
        增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


        4.2.3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4.3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4.3.1集聚提升类村庄
        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4.3.2城郊融合类村庄
        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
        4.3.3特色保护类村庄
        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4.3.4撤并搬迁类村庄
        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4.4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4.4.1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4.4.2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4.4.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和管理办法。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4.4.4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4.4.5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清理规范制约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着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消费结构,提升农村消费层次。
        4.4.6打造新载体新模式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4.4.5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5.结语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