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装配式叠合板施工分析 唐川川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建筑模拟》2021年第3期   作者:唐川川 许铭浩 阳飞宇 袁昌成 程恒
[导读] 文章先分析了BIM技术于叠合板装配中的应用功能,随后介绍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叠合板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拆分叠合板、叠合板节点优化设计、碰撞检查,最后介绍了BIM技术于装配式叠合板施工中的应用优势,包括提升设计效率、减少设计误差、高效协同作业,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南海口  570000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BIM技术于叠合板装配中的应用功能,随后介绍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叠合板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拆分叠合板、叠合板节点优化设计、碰撞检查,最后介绍了BIM技术于装配式叠合板施工中的应用优势,包括提升设计效率、减少设计误差、高效协同作业,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叠合板;施工对策
       
        引言: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在工厂中率先对相关结构配件实施初步加工制作,随后将各个部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并在施工现场对相关部件进行组装拼接。在装配式叠合板施工中合理应用BIM技术能够提高设计准确性,减少工程返工问题,提高工程效率。
        一、BIM技术于叠合板装配中的功能
        明确叠合板应用区域
        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中部分区域需要通过叠合板进行组装施工,而部分区域需要选择现浇板进行安装施工。而其中现浇板以及叠合板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成本差异,对应施工难度也各不相同。处于相关区域内选择适合叠合板,建造建筑物,可以针对其中的经济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提高建筑物构造效率,加快建造速度。合理应用BIM技术可以提高操作效果。而BIM技术内的REVIT软件,可以针对建筑三维模型中部分区域实施上色处理,同时对于需要进行叠合板施工中的部分区域实施标记上色,建设单位借助BIM技术可以对相关施工信息进行全面共享,在施工现场中准确、有效应用相关信息。
        科学设计建筑物尺寸
        应用叠合板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了有效控制建设成本,而在实际应用叠合板进行装配过程中,其中占据成本消耗较大一部分便是叠合板模具制作和运输成本。假如在叠合板模具内消耗更多成本,反而会违背叠合板模具的应用初衷,为此进一步提升叠合板模具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提高叠合板模具相关利用率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相关构件尺寸等因素。该种条件下,BIM技术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以借助其中的信息优化集成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优化设计预制购进尺寸型号,提高叠合板模具的施工利用率,实现成本节约目标。
        采集内力数据
        在建筑工程的实际建设施工中,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数据,但其中部分施工数据在获取方面存在较大难度,会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导致消耗成本增加。但借助BIM技术,可以实施有效的信息化构建,轻松得到各种复杂的重要数据信息。而在BIM技术内同样数字有PKPM结构分析设备软件,利用该种结构分析软件,可以帮助对比分析建筑工程三维模型,顺利得到建筑结构内力数据,形成配筋面积相关数据信息。此外,借助BIM技术还可以检测叠合板装配工作实施效果。因为BIM技术具备良好的检验功能,在初步形成叠合板的的施工设计方案后,可以借助BIM技术中的检验功能,全面检测设计方案的实施质量,优化叠合板施工设计方案,针对叠合板安装中的各个连接点实施有效的设计检查。
        二、BIM技术于装配式叠合板中的实际应用
        拆分叠合板
        在处理装配式建筑过程中,需要细化拆分建筑各个结构部件,而在具体的拆分操作中,可以将各个部件构件合理划分为不同部分,合理检查相关构件。而装配式建筑中的主要施工优势便是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为了全面发挥出施工优势,可以合理应用BIM技术。借助BIM技术还可以使装配式叠合板具体划分工作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建筑工程中相关构件和配件,可以进一步缩减叠合板模具搭建,提高叠合板模具应用效率[1]。



        叠合板节点优化设计
        借助BIM技术还可以针对装配式叠合板各个连接节点实施全面优化设计。对于建筑工程中的叠合板部件,主要选择混凝土浇筑方式促进各个叠合板之间的顺畅连接。而该种连接方式具有诸多优势,像是装配件的连接刚度较大,整体性较强。借助BIM技术,可以全面发挥出该种优势,提高叠合板衔接科学性。BIM技术还可以针对预制墙体和叠合板中的各个连接节点实施优化设计。而关于预制墙体和叠合板两者连接节点的技术把控对于建筑技术队伍专业性具较高要求。如果构件尺寸设计存在细微误差便会影响预制墙体和叠合板的连接效果。为此在初步确定连接节点过程中,需要结合精确的数据信息进行考虑确定。而该种情况下,BIM技术能够发挥出一定的功能作用,借助BIM技术中的分析功能软件和操作运行原理,可以顺利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能够准确把握建筑工程相关技术信息和构件尺寸。
        碰撞检查
        BIM技术同时具备良好的检验功能,最为突出的便是其中的碰撞检查功能。BIM技术中的辅助软件主要可以利用提前构建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实施虚拟碰撞检查,而对应碰撞检查范围涉及建筑物不同环节,甚至包括叠合板中的连接点等细节,实施碰撞检查还可以发现建筑工程中的设计问题,提升建筑工程安全性,促进建筑施工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建设安全性。
        三、BIM技术于装配式叠合板施工中的应用优势
        提高设计效率
        传统模式下的二维图纸设计所需时间较长、步骤较为复杂,同时还存在较高的错误率,由于图纸设计错误,容易延误工程建设工期。而BIM技术应用到工程施工设计中可以把设计重点从原本的二维图纸进一步转移至三维模型当中,涵盖多样化的数据信息。借助BIM技术的三维模型,可以准确把握叠合板施工中的钢筋配置、连接以及用料等状况,有效避免人工核算数据和图纸绘制方法,优化设计效率。叠合板是把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板全面融合的新型结构。于工程建设中,选择叠合板上层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可以有效连接叠合板具有抗裂性、刚度大和整体性等特征,通过针对叠合板进行预先设计,明确钢筋排列方法。
        减少设计误差
        精确数据信息是预制墙体和叠合板连接点施工中核心内容。BIM技术同时具备相应的碰撞检查功能,通过针对图纸设计实施反复检查,同时对设计问题进行有效纠正。传统模式下的设计工作需要通过人工方式审核设计图纸。尽管如此,依然存在较大误差。而合理应用BIM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审核工作量,帮助审计人员减轻工作负担,第一时间发现连接点、叠合板以及钢筋厚度、位置间距方面的问题。现浇板和叠合板对应连接点会对装配式建筑强度产生直接影响,借助BIM技术创建三维立体模型,模拟现浇板和叠合板对应节点钢筋分布排列,可以有效避免降板区域甩出直筋和钢筋弯起等现象。
        协同作业
        BIM技术本质上属于某种数据共享平台,处于BIM技术平台中的全面开放性信息环境下,其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能够共同设计三维模型,并进行合理修改。有利于强化工程建设人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强化协同作业。而信息开放性也代表着各个环节的技术人员需要进行彼此监督,降低设计错误率,提高设计准确性。而通过BIM技术模型,可以模仿工程实施,做好碰撞检查,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2]。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科技日益发展,技术创新,BIM技术也得到了明显进步,同时也为装配式叠合板提供了全新发展机会。借助BIM技术可以针对建筑工程实施三维建模,同时借助各种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针对相关数据、模型实施全面采集和处理,进而构成信息集成平台。BIM技术同时具备分析检验功能,可以有效改善人工操作不足。
        参考文献:
        [1]焦庆文,孟鑫桐.BIM技术在天津锦塘苑大型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20,51(11):1289-1293.
        [2]胡健昌.某高层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深化设计和施工关键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