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8期   作者:赵芳 王小英 吴阳春
[导读]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对病情的改善及临床推广价值
        赵芳   王小英   吴阳春
        浙江丽水莲都区万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对病情的改善及临床推广价值。 方法:选取2018 年09月至2019 年 08 月期间,在项目承担和参加单位就诊的,经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有临床症状并要求治疗者共 90例,将患者随机进行分组, 分为两组。一组45例以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一组采用西药加康复消炎栓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判定两种治疗方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相对于治疗前,完成疗程后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改善, 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观察组积分数据更具优越性(P<0. 05); 结论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病情有着令人满意的改善效果,缓解相关病情对患者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输卵管、子宫、卵巢和周围结缔组织等慢性炎症,为急性盆腔炎未经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患病后患者容易出现下腹部、腰骶部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1]。中医对妇科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有较为丰富的治疗实践经验,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根据临床症状可散在于带下病,妇人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癥瘕等病症[2]。临床中一般多使用药物治疗,如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头孢曲松等,西医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往往不够理想,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还可能产生耐药菌株,更增加了毒副作用发生率、复发率。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现将收治相关临床数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09月至2019 年 08 月期间,在项目承担和参加单位就诊的,经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有临床症状并要求治疗者共 90例,将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 组患者各45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在 23~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岁。病程 1.2~6.1年,平均( 3.6±1.2 )年,对照组年龄 21~69岁,平均(45±3 )岁;病程 1.1~6 .2年,平均(3.5±1.2 )年。2 组患者年龄、病程、 B 超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存在对比意义。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增高;或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可增高;血清CA125可增高。
        (2)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病原菌。
        (3)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4)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5)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慢性盆腔痛的诊断标准,制定CPID中医诊断标准
        1.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3.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2)其他原因引起的与CPID临床相仿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卵巢癌、陈旧性宫外孕、结核性盆腔炎等疾病者;
        (3)研究前三个月内曾进行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及中药定向透药治疗;
        (4)曾有子宫、输卵管或卵巢手术病史者;
        (5)子宫、输卵管或卵巢有器质性病变或畸形者;
        (6)合并有脑血管、肝脏、肾脏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7)不能严格按照医嘱内容接受治疗患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下列治疗手段:(1)西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对于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者开始治疗以经验性、广谱、及时、和个体化为原则。方法:头孢曲松钠针0.25g,单次肌注加甲硝唑片0.4克,每12小时1次,口服14天,加或不加强力霉素片100mg,每12小时1次,口服10-14天,共1疗程。对于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者,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口服抗菌药物,于经前3天开始使用,经期不停用,共用7天为1疗程。(2)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选择(当归12g、丹参12g、海藻15g、伏苓6g、薏苡仁30g、炮山甲12g、川芎6g、金银花9g、连翘10g、橘核12g、青皮6g、延胡索9g)等组成的药芯,贴于关元穴、气海穴及阿是穴,通过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于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治疗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对照组仅西药治疗后,经后3天均予康妇消炎栓,1粒,每晚1次,塞肛,10天为1疗程,共3个疗程。
1.3.2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评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中医证候分数,包括疼痛、白带异常、月经异常、子宫活动受限、输卵管压痛、附件包块压痛。每个项目的分数在 0 ~ 6 分间,分数越高提示症状对于患者的影响越严重。 疗效标准:在完成疗程后根据以下内容作为对病情改善情况的判断依据:(1)完成疗程后患者的慢性盆腔炎各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 95%,为治愈。 (2) 完成疗程后患者的慢性盆腔炎各症状明显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为显效。 (3) 完成疗程后患者的慢性盆腔炎各症状有所减轻,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为有效。 (4) 完成疗程后患者的慢性盆腔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30%,为无效。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相关数据应用 t 以及卡方检验,并通过( ? x±s)与率(%)做描述,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种治疗方案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见表 1。
                      
                                                                                                                                                                     
2.2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证候(疼痛、白带异常、输卵管压痛、附件包块压痛)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用药安全性分析
慢性盆腔炎患者用药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67%)与对照组(8.89%)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盆腔炎主要与性生活、分娩、流产、刮宫、盆腔手术及宫内节育器的放置有关。多伴有下腹涨痛(双侧或单侧), 腰酸、腰骶部疼痛等症,或因长时间站立, 过劳, 性交, 经前期加重, 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从西医角度讲, 是以厌氧菌为主的多种病原体引起, 传播途径大多数是以生殖道黏膜上行性感染, 也可经血液,淋巴传播或直接蔓延等多种方式进入盆腔。从中医角度讲为盆腔长期的血瘀形成, 血瘀往往由于月经期,不注意卫生及调摄, 感受邪气, 以致邪气与瘀血相接, 瘀阻胞中, 或因内伤七情,气机郁结, 血行不畅, 或寒凝血滞或瘀热壅积所致。其病机各异, 而机理都属瘀阻胞脉, 冲任, 以致经遂不通或血不归经所致。临床上湿热淤积、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湿凝滞症较常见,其中以湿热型居多,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恶寒或者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咽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带下量增多,色黄,质黏稠,味臭,经行则量多或者淋漓不尽。舌红赤,苔黄厚,脉滑数。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中医"内病外治"的方法[3]。而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根据人体经络学原理,采用“多功能综合治疗”的方法,采取针疗及按摩、远红外热疗、靶向药离子导入等综合治疗方式,使人体经络内外气血畅通、阴阳协调、表里合一,濡养全身,达到治疗疾患于无形,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且不良反应少[4],疗效肯定[5],更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以关元穴、气海穴、阿是穴为治疗穴位,其中关元穴具有很好的固本培元以及补益身体的作用,促进身体中的内分泌调节,从而得到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气海穴往往具有温养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是作为人体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慢性盆腔炎常常能收到化湿理气,通络止痛的疗效。因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具有廉价、优效、操作简便而且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此法联合西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阮越容,范氏凤,董莉.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03):293-296.
[2]李海燕.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1):149-150.
[3]丁雪梅,肖然,于天狐,杨艳丽,袁书民. 中医穴位温灸法结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12例[J]. 世界中医药,2012,7(06):527-528.
[4]陈静.中医定向药透配合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3):86-87.
[5]陈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01):58-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