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中的自然教育中心规划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8期   作者:肖丽娜
[导读] 随着我国目前科学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的建设也越来越成熟
        肖丽娜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510520
        【摘 要】随着我国目前科学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的建设也越来越成熟,具有初步的成效和实践效果,但是也在生态和文化等领域存在着问题。乡村建设中的自然教育中心可以充分的发掘乡村产业特色,对公众进行林业知识的普及,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变,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乡村建设中的自然教育中心具有一定重要性,且自然教育中心建设过程当中的活动方案与人才培养方面都是提升自然教育中心成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乡村建设;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研究;乡村振兴;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乡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断地加快,出现了具有令人欣喜的初步成果,但其中还隐藏着包含在生态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中开展自然教育具有诸多好处,可以充分的展现农村特色,对民众进行林业知识的科普,还能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发扬农村的乡土文化。以乡村为背景开展自然教育可以培养公众对于环境的情感,激发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一、乡村建设中自然教育的必要性概述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开始涌向城市,乡村的规划建设方向也逐渐向城镇化进程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量的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失到城市,使得农村的常住人口不断地减少,进而导致农村的耕地被城市用地不断占用,最令人担忧的是农村本土的文化也在不断地消失。我国目前对于乡村土地的治理提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案,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改善了农村产业的基本状况,完善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文化方面上,单单靠经济手段很难保护农村的乡土文化气息,与此同时人们渴求能够获得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对于城市人口来说,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大多数的人很难和山川、湖泊以及田野等自然景观有所接触,导致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越来越不完善,甚至导致精神方面的抑郁,这类问题可以归结为人类的自然缺失症。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给予城市人口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促进群体对于自然的了解和认识。乡村中具有天然的生态资源,是开展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能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此外对于乡村发展而言,引入自然教育中心还有利于推动乡村的规划建设进程,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带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乡村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二、自然教育对于农村建设的推动
(一)促进农村自然景观的保护
        乡土景观的组成包括自然的生态景观以及文化景观,是具有田园特征的区域。将自然教育引入乡村的建设当中,可以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的保护意识,增进环境的保护实践意识。对此一方面乡村所固有的地域性景观可以得到有效地保护,还能使得乡村的动植物资源得到保护。其次自然教育可以改善当地村落景观,解决村落景观单调性的问题,改善乡村整体景观,提高居住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发扬传统乡村景观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带动乡村文化的传承
        乡村文化是发根于乡村人民中的独特文化形式,有别于城市文化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意义。在推进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当中,应当充分挖掘具有当地特色气息的乡村文化传统,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俗等方面。当地所独有的乡村文化意识形态对于城市的旅游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在进行商业化的过程中不能够丧失本土文化的特点,如此发展,就可以在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产业的多方向协调发展。
(三)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自然教育也可以增进农村产业的全面升级,改变当地传统的单一种植业组成结构,从自然教育的方向出发,大力培养食品加工以及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群众的基本收益,同时还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三、乡村建设中自然教育发展的挑战
(一)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乡村自然教育很难进入学校的正式课程体系。教师将大部分的经历投入相关学科的教育当中,对自然教育采取忽视的态度。此外,教师普遍缺乏关于自然教育的定期培训,导致对于相关课程的内容把握不到位,在具体课程内容方面,可能会将自然教育内容生硬的推进到本身的课程当中,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此外目前没有学校采用关于自然教育方面的测验和学习评价环节,导致相对于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没有把握,进而无法对教学方案做出评估。
(二)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变革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中的学生缺少户外时间的机会,并且繁重的学习以及工作压力使得人们很难进行大自然的接触。当亲的社会生活中,快餐式的娱乐方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日常生活通常被高科技产品所挤占,大部分人群对于自然的技能存在着缺失,因此推动自然教育在城市人口中的普及也是一大难点。
(三)组织和相关人才的缺乏
        当前我国对于乡村建设中的经济层面存在着相关的政策体系支持,然而对于推动乡村自然教育却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导致国家和地方在自然教育推动方面的成果一直收效甚微。在此之外,对于乡村自然教育领域的人才匮乏,缺少人员培训的环节,导致了乡村自然教育发展速度过于缓慢。
四、国内外乡村建设中自然教育实践经验
(一)英国自然教育实践经验
        最早在十八世纪中期,卢梭提出了在乡村的环境里开展自然教育的主张和意见,他指出对于儿童的自然教育,应该在乡村或者田野环境中展开,而不是在学校等传统场所中开展自然教育,他提倡在乡村之中设立学校和专门的教育机构,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跟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可以培育对于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的意识,从而达到教育中对于学生爱护自然的基本要求。
        英国从很早就开始将自然教育和学校的文化课教育项目进行了有机的融合,随后在一九八八年的教育改革中,明确将环境教育纳入国家的正规课程体系,从此环境教育成为英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随后的几年里,英国就开始将环境教育的课堂移动到户外的环境当中,通过身处环境来达成教育的目的。在目前的英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当中,关于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是遵循户外教育的原则,将对于自然的情感培养作为育的第一目的,将知识层面的积累作为第二目的,以此来积极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二)美国自然教育实践经验
        美国的大多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十六世纪对于自然的起步研究开始推动了公众关于环境意识的培养,后续在二十世纪的保育教育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二十世纪开始,美国的境内自然灾害频发,更加激发了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自主性,很多的民众也开始自发的组织环境保护运动。
        美国的自然教育具有很多的特色,其中美国大力倡导的环境教育是一个贯穿式的教育,这一项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包括非营利性组织和社区。随后美国绿色消费的浪潮兴起了,民众对于环境教育的积极性更加提高了。美国的乡村地区大多是以农场来作为自然教育的实践基地,其中非营利性组织和社区协同合作,通过考察确定适合的环境地点来作为示范性的自然教育基地,促进土地拥有者们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一种形式是由学校进行主导的,但对于民众来说通常提供的服务都是收费的。


        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的环境和自然教育开始变得规范化,颁布了《环境教育法》和《国家环境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教育领域内资金与经费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为后期美国环境和自然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日本的自然教育实践经验
        二战之后,日本受到机械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导致郊区的土地被大量占用,日本传统的郊区和乡村的环境的破坏程度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日本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变得更加的脆弱。为了解决这种局面,日本政府开始推出永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保全型林业的概念,联合非营利性机构以及日本民众共同参与,推动乡村各地的保育政策。为了保护日本乡村的自然环境,人们普遍参与到传统的林业活动中来,通过农事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民众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间,日本根据已有的《自然保护法》颁布了《国家自然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其中重点提出了鼓励社区和学校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政策,随后又公布了《自然保护宪章》,积极推动自然教育在乡村中的开展,肯定了自然教育对于民众的积极意义。二十一世纪开始,日本政府开始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学生的自然体验项目,重点放在培育学生对于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于保护自然活动的积极性。
(四)上海市的自然教育实践经验
        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在乡村的建设方面,与此同时,上海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市的生活节奏比较快,民众的收入增加了,同时闲暇时间也更多,林业生产还有观光、休闲等多样化的功能,公众在乡村的环境当中国通常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生活工作的压力。上海的乡村建设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使得自然教育成为乡村建设的发展新常态,除了乡村的旅游风光建设,上海市有很多能够提供农耕以及乡土文化的体验场所。在此之外,上海市还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自然教育的实践基地,例如青少年活动基地以及学生学习基地等等,乡村政府在这方面积极和学校展开活动,在乡村的环境中开展自然教育的课程。
        上海市政府为了自然教育在乡村建设的发展,颁发了《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等一系列的政策意见,积极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善。由于目前我国相比于西方国家而言,自然教育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上海市在环境保护的三年计划中提出来,应当培育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积极推动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实现公众对于环保的积极氛围。
五、乡村教育中落实自然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创意创新,推动软硬件的相互配合
        自然教育不仅仅是提供相关的自然教育课程,应当在给予人们自然领域知识的同时,提供给学习人群一个相对真实的自然环境。自然教育中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教育和乡土的文化之间的有机融合,体现乡村独有的生产成活特色,激发出学习者的积极性。对此需要在自然教育具体的实现过程当中,加强对于教育休闲类活动的开发以及农产品的推广,可以借鉴国内外目前对于自然教育领域优秀的成果,推出具有创新性的自然教育课程,切实做到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推动课程内容的不断创新。
        为了推动乡村自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自然教育中心进行开发和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依靠各种设备的相互配合,才能营造出完善的学习环境。对此,首先要对于环境解说和场地的整体布局进行配置,其次应该对环境中交通和导览设施、相关服务设施进行设置和完善,两方面的设施内容都有利于改善实际教育环境,营造出适合人群各方面要求的学习环境,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最终推动乡村自然教育的成效性。
(二)完善相应的教育制度
        在政府的层面上,乡村建设中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需要满足管理的需求,设置完善的自然教育服务体系,提升总体的服务能力,最终促进自然教育在乡村建设当中的可持续化发展。政府机构对于乡村自然教育方面的政策体系需要逐步的完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具体行为,涵盖自然教育当中公共设施建设、审查备案、问题反馈等方面,使得自然教育能够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成效。乡镇政府部门还可以引导后续组织教育机制,引进先进的自然教育理念,对于不同乡镇的自然教育实施状况进行评定,实现对于乡村自然教育方面的监督。
(三)推动乡村基层群众的参与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自下而上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政府可以将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实到乡村自然教育的建设当中,解决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此,可以雇佣乡村和林业领域的规划专家学者,和基层民众以及乡村基层组织与机构进行合作,整合基层群众的具体意见进行协商,实现自下而上的自治发展方法,统筹现有的其他策略,切实加快自然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质量和速度。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应当调动当地居民对于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热情,使得当地居民充分的加入到乡村的建设中来,将整个建设任务下沉到人民群众身上,更能够实现乡村自然教育中心的有效规划建设。
        乡村自然教育的核心应当保持在乡村社区当中,培养当地群众对于当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乡村建设的质量和高度。乡村自然教育还应该保持对方面的共同发展,避免产业的单一化,对此政府可以鼓励相关的经营主体多样化发展,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乡村自然教育中心的多元化蓬勃发展。
(四)推动生态林业发展,实现资源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生态保护方面曾经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乡村教育中心的建设需要统筹兼顾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体需要做到对于水土的保护和对垃圾的有效处理。为了避免进行铺张浪费,在进行自然教育场所的构建过程当中,应当鼓励采用现有的住房,包括大棚和林业用房等等。同时应该防止对于乡村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可能造成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应该结合当地乡村资源和实际的环境承载能力,做出具体的考虑。在乡村教育中心的建设当中,应当合理利用本地优势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推动当地生态观光旅游的开发,实现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管理与教育,推动具有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旅游方式,实现多种产业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最终促进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我国的乡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对于乡村建设中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较其他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目前针对乡村自然教育的建设缺乏相应的政策体系支持,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于自然教育领域的关注力度。针对于自然教育在乡村中的发展,应当推动当地群众的参与程度,重视相关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责,确保自然教育当中能够实现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人民群众和政府的协同努力,可以实现自然教育在乡村的落地,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孟韩,林瑛.自然教育介入乡村建设的多个案例分析与思考[J].环境教育,2020(04):48-51.
[2]王思元,张春英,潘辉.乡村自然教育产业建设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40-43.
[3]袁元.自然教育理念下南京市三泉村乡村建设模式探讨[J].南方农业,2018,12(02):112-113.
[4]柴源,魏丹,丁晓纲,陈秋菊,苏玉贞.基于自然教育的广东乡村自然资源调查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21,37(02):99-104.
[5]王思元,张春英,潘辉.乡村自然教育产业建设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40-43.
[6]刘年艳,曹塬.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乡村建设的战略机遇[J].乡村论丛,2021(02):11-20.
[7]舒佩佩,牛玉萍,刘帆.生态伦理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4):139-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