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8期   作者:翟玉芬
[导读] 本文强调了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笔者在光大环保固废处置(新沂)有限公司的实践经验
        翟玉芬
        光大环保固废处置(新沂)有限公司 江苏  新沂 221400


        摘要:本文强调了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笔者在光大环保固废处置(新沂)有限公司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明确水质检测区域内的污染源、选取更合适的水质检测时机、完善污水水样的预处理工序、重点落实对检测误差及干扰物的控制等一系列强化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的工作策略。
        关键词: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用水安全

        引言:在当前的实践中,对水质检测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特别是在检测结果可靠性与精准程度方面,促使水质检测难度上升,这就需要对水质检测的工作策略实施优化调整,促使其准确性与稳定性持续提高。
一、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
        用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抓好水质安全检测,是保障群众用水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全面掌握区域水质现状,确保区域内的水质符合要求, 就必须要定期对供水站原水、出厂水、管网水及末梢水等供水区域进行取样检测,以此确定出区域水质现实情况[1],体现出对区域居民用水安全的维护,并为区域内水源优化、生态建设等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就当前的水质检测工作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展开针对性的优化处理,则会直接导致水质检测结果稳定性以及准确性的下降。例如,如果河流中游存在排污企业,则上游、中游与下游所获得的水质检测结果普遍存在差异,而若是仅使用单一点作为整条河流的水质检测结果,那么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周边居民用水安全的维护,也阻碍着生态优化建设工作的更好展开。综合来看,水质检测工作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现阶段,对水质检测工作的策略进行优化调整是必然选择,以此促进水质检测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增强。
二、强化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的工作策略探究
(一)明确水质检测区域内的污染源
        在进行水质检测前,必须要对相应水源点特征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查,综合考量取水点(水质检测点),避免单纯使用就近原则的方式获取水样。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对水源区域内包含的污染源进行确定,并尽可能多的设置取水点,避免获得水质检测结果不具有可靠性。同时,在确定取水点的过程中,应当对实际水质检测过程中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发生问题进行提前考量,如取水点塌陷、水质污染物扩大等等,并形成针对性的盈应对措施。通常情况下,在卫生管理水平较差的群体居住区域,产生面积较大的点状污染区的概率更高,从而会形成更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因此,出于对维护检测结果可靠性的考量,并保证检测结果可以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展开提供真实、全面的参考,应当在尽可能靠近水质污染源的位置设定取水点,体现出对水质检测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强化。
        另外,要重视对区域内分散式取水点展开水质检测工作,保证水质检测工作的全面性,也体现出对疾病的预防以及对周边居民用水健康安全的维护,强化水质检测工作的实效性。
(二)选取更合适的水质检测时机
    对于水质检测而言,对其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多,除了水样采集位置、采集方式等因素外,水样采集的时间也会一定程度影响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为了实现对水样采集时间影响的规避,实践中,要选取更合适的水质检测时机,或是采集瞬时水样、混合水样以及综合水样,通过对着三种水样的分析结果,综合形成对相应水源区域水质检测的最终结果。其中,瞬时水样主要为在某一时间点、某一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水样;混合水样为同一采集点内不同时期采集到的瞬时水样的混合;综合水样为所有瞬时水样(或是混合水样)的综合。此时,需要着重对瞬时水样的采集质量与时机进行控制。

通常来说,当水体稳定或是在较长时间内未出现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采集瞬时水样;若是水体存在较大变化,则要确定变化规律,保证最终水质检测结果具有实效性。
(三)完善污水水样的预处理工序
        在针对获取到的水样实施水质检测前,需要对相应水样落实预处理,主要为水样过滤以及沉降,为后续检测工作的展开创造更好条件,避免水样中存在更多不溶物对其检测结果造成负面影响,也防止水垢对检测仪器、管路等产生不良影响,如堵塞、干扰运行等等。实践中,应当利用水泵抽取污水水样,并结合初滤器的应用,对污水水样中所包含的大粒径杂质实施剔除,并对获取到的滤液进行后续的水质检测。
        特别是在应用电极法或是滴定法对污水水样落实水质检测的过程中,必须要提前落实对大粒径杂质的剔除,此时,需要引入滤芯目数不高于200微米的过滤装置进行污水水样的过滤处理;如果在展开污水水样的检测过程中,所选用的方法为分光光度法,那么在预处理环节则需要应用滤芯目数不高于40微米的过滤装置。依托对污水水样的预处理,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提升,还可以规避在水质检测中发生仪器设备严重磨损、管路堵塞等问题。
(四)重点落实对检测误差及干扰物的控制
        1.误差控制
        控制误差是维护水质检测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措施,必须要提前确定出可能会导致结果误差的因素,并引入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例如,为了消除环境因素对水质检测结果的影响,需要在检测前确定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气压等参数,并尽可能选定更合适的环境与时机实施检测。
        2.干扰物控制
        重点关注可能对水质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干扰物,并落实重点控制。例如,在应用重铬酸钾法对水样中的有机物含量进行检测时,由于重铬酸钾会与氯元素发生反应,致使重铬酸钾的总量变化无法真实反映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所以在检测中必须要对氯元素的干扰进行排除。实践中,可以提前在水样中加入硫酸汞等掩蔽剂,避免重铬酸钾与氯元素发生反应,以此到达维护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效果。
(五)其他
        第一,保持检测仪器清洁。若是检测中所应用仪器设备受到污染,则会直接导致水质检测最终结果可靠程度下降,难以反映出区域水质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要确保相关检测仪器始终稳定在清洁状态下,特别是要针对频繁接触污水的设备仪器展开及时清洗,避免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优化检测流程。水质检测过程中,取水环节,科学做好水样防护措施。现场采取的水样被带到实验室后,监测内容24小时内开展,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反映水质情况。地表水的检测共有18项指标,包括微生物、大肠杆菌、PH值等。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执行水质采样工作,确保实验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
        第三,完善检测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展开水质检测工作,对检测时间、检测结果、检测人员做详细的记录。同时,每次检测后均对检测结果进行公开,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水质检测中的浑浊度、色度、臭和味、消毒剂余量、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数值。
总结:综上所述,现阶段,对水质检测工作的策略进行优化调整是必然选择。通过明确水质检测区域内的污染源、选取更合适的水质检测时机、完善污水水样的预处理工序、重点落实对检测误差及干扰物的控制等策略的落实,推动了水质检测稳定性以及结果准确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莹.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有效技术研究[J].陕西水利,2021(03):108+111.
[2]祁辅媛.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有效技术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09):186+188.
作者简介:姓名:翟玉芬(1981.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徐州,学历:专科;现有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