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海玲1 李贞 2 刘倩1
1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油气集输管理中心;2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油气集输管理中心
摘要:近几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实际情况下,石油开采行业不断崛起和进步,但是无论是石油物质还是天然气物质,在开采过程中,都需要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所以能源消耗多、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成为油气开采行业的重点内容。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现阶段油气集输系统运行现状和产生问题,并且以此作为基础,进一步总结出油气集输系统运行优化策略。
关键词:油气集输系统;油气资源;原油电脱;结蜡物质
现阶段,油气集输系统成为现阶段我国油田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构成一系列大型油气生产结构体系。
一、油气集输系统运行现状
(一)油气资源损失较大
在油气资源运输和应用过程中,由于地下资源储存结构自身存在着压力,所以一旦开展抽油操作时,其压力会不断提高,进而造成油气资源自身存在着压力和能源热量。但是油气能源在系统集输时,由于管道结构会产生大量摩擦,致使压力以及热力能源不断被损耗。除此之外,油气集输系统正常运转过程中,油液以及气体的混合物质与能量损失丰裕程度、管线结构大小、技术工艺流程以及能源流速等相关因素具有明显联系,所以在此种情况和外部环境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混合物质的基础丰裕度,所以需要科学、合理的布置集输管道和线路,进一步减少技术工艺等模式进一步减少系统损耗[1]。
(二)设备运行质量较低
油气物质开展集输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辅助设备以及仪器,比如:油水泵设备、加热炉设备、电动机设备等,以上相关设备主要作用则是为油气物质的集输操作,提供充足的能源作为基础支撑,因此,以上相关设备和仪器的运转状态直接关系到油气集输系统的基础运转效率,如果设备基础状态较好,那么集输系统基础运行效率则相对较高。所以通常来说,其设备应用的效率比例需要保证在65%以上,同时,集输设备在运营和操作方面上,生产效率直接与产品质量相关,其中品质越高的油气产品,则越能在低温环境和条件下降低管道压力以及热量损失等模式实现油气能源的运输和传送,因此如果传输工艺距离越短,那么集输基础效率则越高。
(三)油气集输系统损失
在油气田开发初期,其原油内部结构中,其水分不仅较低,并且原油自身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结构粘度,但是在开发中期或者后期,开采过程中开采数量不断增加时,其原油内部的水分含量同样增加,致使油液内部的粘度有所下降。在此种环境下,开采井口的加热设备和装置则无需安装,但是原油自身所具备的能量却无法有效实现集输工作,因此想要进一步进行压力增加和热量增加开展能量补充,进一步确保整个集输操作能够顺利开展[2]。
二、油气集输系统运行优化策略
(一)优化油气技术处理
一般来说,油气集输的主要技术原理是为了科学、合理的匹配油气管道的方案设计以及生产基础能力,进而将已经开采的油气加工进行科学、合理化系统处理,同时并且需要使用专业技术手段,不断减少油气加工范围、规模以及整体流程。即便是必要环节,同样需要停止脱水设备以及应用原油电脱等相关技术模式,最大限度减少能源的综合损耗,进一步完成对油气加工经济成本的节约。
(二)增加能量维持
第一,在油气集输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缩短流程,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实现气体运输工作。需要企业采取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与集输系统,进而保证多种混合类型的运输泵设备,同时在相同管道运转和操作过程中,需要针对油气以及水分进行混合模式运输,此种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井口位置上的回压操作,一定程度上增加油井基础生产数量,进而有效减少油管结构中所需要的维护经济成本,进而有效提升集输系统运行效率和质量。第二,在油气集输系统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对管道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技术优化。加上现阶段油液液体基础体积以及管道直径相对较大,以上相关实际情况,会导致流体整体流量超过经济流量[3]。而对于正常情况来说,数据测量、油液转运、物质联合以及转运区域之间的管道运转效率相对较高,其管道基本都需要保证在90%以上,同时由于管道内部的热量损失相对较低,致使整体管道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加上大多数管道结构中的液体流速不高,在此种情况和环境下,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管道网络运转模式,进而让管道结构的流体流量保证在标准范围内,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第三,油气集输系统需要进一步简化基础工作流程,加上原油物质在加工过程中十分复杂,并且管道内部结构同样会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因此需要借助油泵设备进行基础动力以外的系统提供。
(三)减少效率性投入
第一,在系统常温运输环节上,由于单向管道在物质运输方面上必须进行加热技术处理,并且总体能量消耗相对较高,因此其系统具有能量剩余较高、油液流动性强以及粘度较低的油井设备。所以油田实际开展初期环节上,油液经过管道的基础粘度普板较高,并且油液流动所产生阻力较大,所以井口位置上的传输压力普遍较高。同时,管道内壁结构上一旦存在结垢或结蜡物质,不仅可以减少管道横截面积,进而增加水流阻力和井口结构压力。
在油田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井口位置的温度以及含水量同样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液流体的基础粘度,进而让集输系统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能够在常温环境下开展基础操作。
第二,根据现阶段油气集输系统运行现状来说,在系统集中处理结构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油液物质属于中转站,其中油液的基础含水总量已经达到了80-90%,在此种情况下,还需要使用加热分离游离水等技术模式进行系统处理,如果将油液处理过程中的加热环节以及分离环节进行全面转变,成为自由水预分离的话,可以使用专业技术操作将加热炉预热,最大限度实现减少能源消耗等相关目标。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油气田开采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开采效率和质量,进一步降低油气生产经济成本,就需要不断重视油气集输系统运行效率。进而根据现阶段设备以及系统的基础损耗情况,针对设备降低能耗的潜力进行分析和信息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飒. 基于油气集输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J]. 建材与装饰, 2019, 000(023):235-236.
[2]高鑫宇. 油气集输系统能量优化软件在油田的应用[J]. 石油规划设计, 2019, 30(03):33-36+54.
[3]赵奕浓. 试述油田原油集输系统的优化调整措施[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9(6):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