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危机及其治理操究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8期   作者:唐坤杰
[导读]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VR/AR/MR、可穿戴设备、
        唐坤杰
        重庆广电移动电视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 渝中区 400015
        摘要: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VR/AR/MR、可穿戴设备、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不可阻遏的姿态向人类袭来。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在生产应用领域使得生产力得以飞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影响到了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毫无疑问,也必然包括“党的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
        关键词:人工智能;意识形态;危机;治理;分析
        1导言
        人工智能是当今时代最有可能改变未来世界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对未来世界的颠覆性效应不仅表现为可以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可以改变甚至颠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体系等上层建筑的元素。当人工智能的触角逐步渗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领域内的各种活动几乎都离不开人工智能时,人工智能就不可避免地拥有了一种可以改变人、支配人、操控人的无形力量,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承载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而且以隐约或张扬的方式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
        2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危机
        2.1伦理困境:人工智能危及隐私安全和主体界定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运用在带来效率提升和生活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伦理失范问题。首先,数据失范危及隐私安全。人工智能时代,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被记录着,各种信息收集器、数据采集器、应用软件等智能平台使人们的信息暴露无遗,隐私遗失往往就在转瞬之间。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使得现实中那些看似毫无关系、杂乱无章的信息结合起来,实现数据联通与整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日常轨迹以及兴趣爱好等信息的呈现,这样就能轻而5易举地读出个人的“秘密”。因此,维护个人隐私、保障隐私泄露引起的权益问题就成为人工智能运用过程中的重要伦理问题。
        2.2传播危局:传播革新引发社群区隔和意识危机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逻辑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每一个体逐渐从主体变为客体、由主动转为被动。数据整合与算法推荐的大规模应用,导致人们的社会关系智能化的同时也逐渐虚拟化,进而引发社群隔绝和意识偏向。首先,信息定向传播,引发社群区隔。大数据通过信息挖掘获得个体的偏好信息,利用算法推荐定向给用户推送与之相关的内容,很好地解决了信息量超载的问题。与此同时,这一模式的应用,在用户之间筑起了隐形的“隔离墙”,不同偏好的群体被隔离在无形的自身兴趣“空间”中,每个群体或个体所能接触到的往往是自身期望或是感兴趣的内容。简言之,由于人工智能对偏好的隔离,不同兴趣爱好人群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愈发困难。此外,伴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更新,社群区隔表现更为普遍,影响也更加严重。


        3人工智能意识形态危机的治理路径
        3.1技术改进: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化解意识形态危机
        技术治理是人工智能意识形态危机治理的起点。算法、数据等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围绕这些基础性技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是当前危机治理的应有之义。首先,完善算法技术,摆脱信息桎梏。如上文所述,算法推荐模式的运用形成了“信息茧房”,严重阻隔信息流动,致使用户偏向受到固化而发生社群区隔。面对算法技术带来的危机,有必要对算法进行内部技术矫正,从源头消除危机与隐患。其次,改进数据技术,防止伦理失范。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危机治理需要重点围绕大数据开展,做到充分考虑数据供应者隐私、数据使用和数据价值分配等问题。数据供应者隐私问题,是意识形态危机最为明显的现实表现,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伦理问题。因此,数据技术治理的关键就是要消除用户隐私危机,让用户有自己的“秘密”。
        3.2人文弥补:加强人类把关作用,弥补人工智能缺陷
        “技术进化也是一个不断被选择、被发展、被强化的过程,起决定作用、掌握进化方向的还是人。”輥輱訛同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其意识形态危机治理虽然有赖于技术本身的内部矫正,但是技术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更为复杂,单单依靠技术本身往往是不充分、不完整的,某些实践中的问题还需要人类的外部把关才能解决。据此,人类的合理介入是有必要的,通过发挥人类的把关作用,充分弥补人工智能的不足。发挥好人类的把关作用,引导人工智能良性发展。众所周知,当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算法处理能力、数据甄别水平以及智能机器处理能力尚有限,尚未达到实现价值判断的高层次。因此,内容把关、信息管理和数据整理还不能完全交由人工智能,必须将人类把关贯穿人工智能应用全程,以实现人文价值对工具理性的弥补和完善。
        4结论
        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必将生活在一个人机交融的时代,人类与机器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人工智能负载意识形态功能也是必然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项新技术导致人类真正失去自我或者走向灭亡,我们同样无须对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功能过分担忧,当然也不可忽视。辩证审视人工智能的生产力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有效防范化解人工智能负载意识形态功能的风险,寻求人工智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张力,作为颠覆性技术领头雁的人工智能,必将引领人类走向一个更加崭新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
        参考文献:
        [1]陈怡,阎静.人工智能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审度与应然路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142-145.
        [2]张志丹.保持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322-329.
        [3]刘章仪.短视频兴起背景下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J].领导科学,2020(14):38-41.
        [4]杨仁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5):54-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