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裴志楠 刘江红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103
摘要: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面对时代发展新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的积极探索,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工作,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科研院所;双重预防;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0 前言
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和先进生产力创造基地,其主要任务无疑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和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科研院所科研活动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临时性”和“四新”。这两个特点也与科研院所安全生产事故绝大多数的事故相关。因此,构建科研院所安全管理的双重预防机制:一是安全风分级管控,二是隐患排查治理,变得尤为重要,也是贯彻国家文件精神[1-2]。二者在一起就是安全管理的双重预防,二者是上下承接关系。前者是源头,是预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后者是预防事故的末端治理。
1 风险、隐患和事故的关系
危险[3]是指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可承受的程度,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明确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物质、危险因素等。
危险源[4]是指科研、生产过程施工中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状态,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风险就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风险通常用R表示,其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频率)P与事故损失严重程度(后果)S的乘积,即R=P×S。高频率×低危险=低风险,中频率×中危险=高风险,低频率×高危险=低风险。
风险管控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定性或定量评价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按照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管控层级的风险管理方式。事故隐患是指科研、生产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需要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也就是说,危险源不一定是事故隐患,但是事故隐患则都是危险源。所以,一切事故的发生,都与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风险管控的强化和深入,两者共同构成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
2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目的
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不动摇,着力构建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切实提升事故防控能力,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以确保科研活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3 如何建立双重预防机制
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开展过程一般为:成立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小组,编制工作方案,采取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风险辨识(第一步)、风险评估(第二步)、风险分级(第三步)、风险标识(第四步)、排查整治(第五步)“五步工作法”,有序推进该项工作。
3.1 全面进行风险辨识
科研院所因结合自身特点,参照相关制度和规范,制订科学合理的风险辨识评估程序,选用合适的辨识评估方法,组织全员参与并开展全方位、全流程的风险辨识评估。同时,也可根据自身需要,组织专家参与并指导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辨识评估人员在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工作之前,需做好必要的准备,即熟悉物料理化特性、科研和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功能,分析本单位及相类似行业事故资料。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些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懂工艺、懂技术,但不一定懂风险辨识评估方法,为避免在风险辨识评估过程中出现偏差或错误,单位可根据风险辨识评估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等,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辨识评估知识培训。单位可根据地理区域、自然条件、物料材料、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作业活动、人员行为等划分出辨识评估范围和对象。实施辨识评估、风险辨识评估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在开展风险辨识评估时,单位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5]、《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和代码》(GB/T13861-2009)[6],充分考虑并分析“三种时态”条件下的危险因素,以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及计算风险值。
风险辨识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工参与并精准开展,并针对科研过程、艺流程各环节、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各操作岗位、单位、部门、班组各管理层级,严格参照辨识标准,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工作危害分析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等方式方法进行风险辨识,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3.2 科学地进行风险评估
对辨识出来的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事故风险,综合考虑人、物、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安全因素、管理上的缺陷)科学地评估风险。
3.3 精准地进行风险分级并落实分级管控
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对辨识、评估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分级,并对辨识、评估出来的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管控,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管控措施。
3.4 合理进行风险标识
对辨识出来的风险制作醒目的风险告知警示标识,张贴悬挂于风险地点、部位、相关基层岗位及其它醒目位置。公司要公示整体风险分布情况;各部门、各岗位要公布各自的风险等级及应对措施。同时,要公示各级各岗位的安全责任及履职考核情况、安全承诺、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等。
3.5 有效地进行排查整治
结合风险辨识、评估等工作制定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标准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事项、检查内容和方式,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制定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明确公司、各部门、各班组、各岗位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及不同层级、岗位隐患排查治理频次、奖惩措施等。
4 结语
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可以对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监管,能极大地遏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对保障单位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公司的财产损失、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时,应与单位实际相结合,并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相互补充、融合建设;应坚持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循环模式,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单位将不断建立健全“双重预防机制”,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体系建设文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S].2016-4-28.
2.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S].2016-10-9.
3.王起全,徐德蜀,安全评价操作实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1-5.
4.王起全.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4-5.
5.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S].1987-02-01.
6.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和代码》[S].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