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导学 助力课堂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部编本四年级上册复习课上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谢柳敬
[导读]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巩固知识,再现知识,深化理解知识,使学过的知识更扎实化,更系统化,更有条理化,因此,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复习。

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星光小学       谢柳敬   523516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巩固知识,再现知识,深化理解知识,使学过的知识更扎实化,更系统化,更有条理化,因此,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复习。通过思维导图,系统梳理归纳各知识点,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思维导图,从每个单元中心主题出发,建立层级清晰的知识框架,让孩子可以整体感知整个单元的知识编排,从而实现单元整体观;通过思维导图,彻底转变了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使能够独立思维,自主发挥,有效地培养了小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复习课  运用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巩固知识,再现知识,深化理解知识,使学过的知识更扎实化,更系统化,更有条理化,因此,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复习。
        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孩子们总觉得内容已经学过了,已经掌握了,再复习也是枯燥的,无须再花“力气”去学习,往往总有“自我良好”的感觉,不再像学习新课程那样感兴趣,即使这样,教师在复习课上,往往还是采取题海战术,一度将孩子的负面情绪拉进了“抗听”状态,以至于复习课的效果不明显,每每上完课,教师都叫苦连天,吃力不讨好。
        思维导图概念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与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图式建立起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它往往是从一个主要概念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从知识表示的能力看,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迅速掌握整个知识架构,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思维导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价值体现
        (一)系统梳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语文复习课上,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孩子复习的兴趣,孩子对复习内容有了兴趣,注意力自然会高度集中,此时引领孩子将零散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层次,找出各知识的重难点,再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复习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时,我制定的复习目标是: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梳理、总结观察的方法,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4.学生进行连续观察能力,学写观察日记,。
        5.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层级清晰,实现单元的整体观照
        小学语文课程每个单元编排都是主题式的,复习的时候,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从每个单元中心主题出发,建立层级清晰的知识框架,让孩子可以整体感知整个单元的知识编排,从而实现单元整体观。
        如复习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接着引进思维导图对本单元的脉络进行整体认知:

       
        思维导图最大的优点是没有冗余杂乱的信息,只留下了关键的信息,这样,有助于孩子们清晰地把握住本单元的总目标与主要脉络,有助于孩子们在整体上建构知识点,有助于孩子们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点,让孩子快速地实现单元整体认知,理清单元复习的思路。
        (三)推新除旧,转变固有的学习方式
        人们常说,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是自学,自学是我们都在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当今的教育主题,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思维力是自学的核心要素,没有思维力,就不可能有自学能力。
        在复习课上,思维导图的呈现,彻底转变了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使能够独立思维,自主发挥,有效地培养了小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孩子在绘制过程中,不仅在厘清课文知识的脉络,也是在训练思维力,只要坚持长期训练,不仅能启发孩子的思维力,更能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一)示范引领,绘制有方
        在复习课上,刚开始训练绘制时,孩子对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是陌生的,是模糊的,缺乏技巧的,为了教会孩子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教师可采取示范引领为主,学生模仿为辅的教学方式,从而降低孩子初学绘制的难度,激发起兴趣,尽量让每个孩子喜欢绘制,学会绘制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孩子初步明白了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紧接着让孩子们依据教师确定的主题,再进行模仿性创作,由一个主题发散出多个次主题,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进行绘制,从而大大降低了孩子绘制的难度。孩子们在整个绘制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这样的复习课堂是高效的,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复习效率。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就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上,很受教师们的青睐。
        在传统的复习课上,孩子一般以记录与读为主,小组合作的机会少之又少,为了打破这一格局,我在示范引领孩子掌握基本的绘制思维导图方法后,提倡他们先在小组内初试身手,共同探究复习的知识点,尝试在小组内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当小组内讨论确定好复习的主题后,小组为了能尽快完成作品,组长可以进行具体分工,保证让每一个分支的绘制都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
        结语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复习课堂上,有助于厘清每篇课文以及课文之间的知识脉络,将抽象的语文素养直观化,将繁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将零散的知识网络整体化,有利于发展孩子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孩子掌握整个知识架构,大大提升语文复习效率,真正助力于小学语文的复习课堂,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处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吕瑞兰.巧借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复习兴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17)
4.荀霞 . 玩转思维导图,提升语文素养——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课外语文,2020,19(18):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