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沈家丰
[导读]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高效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构建提供可能。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教材“立”起来、“丰满”起来,使单调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育人目标。

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小学   沈家丰  430070

[摘要]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高效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构建提供可能。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教材“立”起来、“丰满”起来,使单调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等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为基础展开,课程内容也有机融合了规则教育、历史与文化教育、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其中不乏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内容,对于他们而言过于枯燥和乏味。因此,如何将知识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信息技术合理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中,使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可信,教学情境更加贴合自然,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本文就信息技术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构建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视听结合创建高效课堂
        对于小学生而言,动态的事物往往更具有吸引力,通过与所学内容相关视频的播放,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注意力。如在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由于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家乡的地理、人文景观等不甚了解,更对生活在身边的社区、街道、一山一水熟视无睹,感受不到变化。为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播放当地的宣传片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家乡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了解,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学生从热爱家乡山水,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风俗文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再如,教学《我很诚实》一课,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知道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要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教师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现实生活中诚实守信小故事情境、不撒谎的好学生……故事片段通过视频多媒体的方式播放,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效果。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思维等充分调动起来,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而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真正从内心感受道德的力量,实现高效课堂。
        二、互创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某些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差较远,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免枯燥难懂。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信息技术手段就是很好的载体,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沉浸式的探索和体验。如在《大家排好队》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制作flash动画模拟动物园购票的场景,并设置插队这一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矛盾,思考“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或做些什么呢?”接着,回到现实生活的场景,再次模拟动物园购票情境,学生很自觉排队购票。通过场景的模拟再现、学生的积极讨论,让学生从排队、插队再到自觉排队这一场景中,明白不守规则,就没有秩序,也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影响的道理,从而达到培养规则意识的目的。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学生们对插队这一行为也会有正确认识,从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1]。再如教学《同学相伴》这个话题时,阅读角中的“七彩音符”旨在让学生理解集体对于我们很重要,我们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我们。


教师利用强大的互联网,找到七彩音符的动画素材,大屏上七个小音符快乐地演奏,教师的话语,激起学生对集体的向往,接着通过情境的创设,小“1”离开大家一个人演奏,学生扮演起了小观众,通过人机的情境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自然而然中,集体重要性的观念在学生心中逐渐建立,达成教学目的。
        三、互动交流搭建高效课堂
        互动交流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课堂,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从而为搭建高效课堂服务。在教学《同学相伴》这一话题时,为让学生体会同学相伴的快乐,教师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你画我猜”平板多人游戏,学生共同创作非本组同学的画像,让其他同学猜。大家你一笔我一笔,在平板上勾画出同学的画像,小组合作的作品投屏到电视屏,学生们兴趣盎然猜同学,巧妙的设计,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游戏中同学相伴的合作快乐,达成教学目标。还是这一课,当学生回忆了三年时间和同学相伴的故事后,教师提议用“弹幕”形式发表自己的感想,不一会儿,一串串感想跃然于屏幕上,学生不由自主读了起来,如同一个个同学相伴的场景再现,“弹幕”的运用,让更多的孩子们畅所欲言,从而充分感受和同学相伴处处有快乐。在即将结束本课的学习环节,教师提议两两一组用录制视屏的方式表达对同学的感谢,录制完毕后进行提交,大屏随即出现视频画面,声像具现,浓浓的同伴情得以升华。再如,执教《安全记心上》一课,一节课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安全知识内容,在具体了解防火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将出行安全、电器使用、燃气抢险以及电梯求生等方面等按类别制作成游戏闯关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闯关比赛,引导他们在喜爱的游戏比赛中学习、了解、判断,培养安全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保护。人人互动、人机互动,大大提高课堂互动交流的质量,为高效课堂搭建提供了基础。
        四、拓展视野营建高效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决定本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此,教师不能将知识局限于课本内,而要努力拓宽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道德问题时能够自如且多角度地思考。信息技术是辅佐教师收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的有效手段,相对于已知的内容,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强大的互联网以及多样性的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信息能够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执教《我们爱和平》一课时,“战争不仅给人类的生命、精神、财产、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文化遗产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段话的内涵,教师从网络上搜集诸多有代表性的战争案例片段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等等的巨大危害的内容,让学生在视频、图片等材料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体会和平的珍贵,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再如教学《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为让学生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时,教师从网络中搜集雷锋助人为乐的多个感人故事做成学习资源包,学生在一个个雷锋故事的自主学习中,对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高效课堂的营建提供了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创设情境、人机交互、丰富资源的提供,使抽象化的知识内容、观点具体化、生活化和生动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多元视角,多种新技术新媒体手段的适时运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2] 。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基于信息技术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J].2019:49-50.
[2]刘璐.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构建[J].2020:214-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