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5期   作者:张海雯
[导读] 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
        张海雯
        浙江省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内涝、雨水径流污染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统,由此产生了“海绵城市”理念。目前,在城市发展的许多方面已经逐渐开始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尤其是在市政道路结构设计中,能够使城市道路更好的和周围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在雨季可以体现出吸水、渗水、蓄水、净水等功能,而且在适应环境变化与面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为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海绵城市理念;渗透
        1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1?提升雨水资源利用率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应用,但是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相对较为密集,对于水资源的需要量极大,目前地球上现存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将城市的雨水资源进行收集,通过过滤和净化后,进行城市清洁、城市灌溉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但是为了满足城市人口正常出行对道路的需求,城内的道路建设以沥青和砖石为主,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渗透能力,雨水资源不能渗入地下,就会随着蒸腾作用化为水蒸气,或者流入城市的排水系统,变成无法二次利用的脏水,这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减轻城市的用水负担。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城市的道路建设应根据城市的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进行详细的规划,规划的内容包括道路、绿化带、排水系统等。道路建设的材料和坡度也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障雨水资源可以通过道路渗入地下,成为城市的地下水,或者可以顺着坡度流入排水系统,减少路面积水,保障车辆与行人的正常通行。
        1.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是解决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问题的重要方法,在理念方面,它更加侧重对于灾害的防治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雨水的收集、储存、过滤、下渗、汇集,最终形成城市的地下水,供给人类日常生活所需。海绵城市理论要求城市道路的建设需要遵循城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遵循适应生态环境的原则,不能试图改变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理论要求道路建设与排水系统的建设可以进行与已有项目的有效连接,充分利用绿化带、下水井等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城市道路建设的原材料应遵循绿色环保、透水性强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是大自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对于气候的调节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可以将雨水资源进行汇总,经过对雨水的过滤和净化,再进行雨水的二次使用。以往市政给排水设计会出现排水系统的堵塞、储水功能不完善等情况,会造成城市路面的大面积积水,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因此,为城市人口提供更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2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2.1设计给水系统
        在城市给排水设施的设计阶段,应首先考虑该城市的地理位置、水源、降水量等信息,根据各季节的降水量,分配给排水设计的工程量,以确保工程量与降水量匹配。在设计阶段应考虑某些水源分布不均的地区,以实现合理水源分配,力求优化给排水设计,增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2.2设计排水系统
        (1)探寻正确的治城市内涝策略,在正式开始设计前,施工单位必须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有关水源和地质的信息,确保后期设计工作有据可依。在设计过程中,施工单位须严格遵照相应的原则,严禁未经调查便开展设计工作。(2)污水排放系统和城市散水应同时开展设计,须按照城市状况排放污水、散水,建造排水系统的原材料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引进先进建造技术,提升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延长排水系统的使用寿命。

(3)在设计开始之前,应调查该区域的污水量,通过计算得出与污水相关的数据,为设计排水系统提供参考。
        3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策略
        3.1人行道规划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给排水体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新型海绵城市的人行道规划布局不仅影响着人们行走的舒适性、便捷性,还与出行安全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城市建设中,为保持路面平整、降低建设与养护成本,普遍选择不透水材料。而雨季来临时,人行道不能及时排水,很容易造成路面积水或湿滑,给出行安全带来威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人行道的布局与设计强调透水材料的使用,可解决雨季路面积水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还可结合城市交通量及人流密集度等,对人行道进行合理规划,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提升城市温度、湿度调节能力,实现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3.2车行道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车行道设计主要体现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为降低道路大范围硬化的影响,应尽量选择透水性强的材料。含水量是对路基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含水量过高的路基会出现裂缝、断板、沉降等问题,而路基含水量不达标则会出现承载力降低、结构不稳,引发路面病害等问题。城市道路建设中,应选择渗水性较强的沥青材料作路面,中下层则多使用不透水材料,当路面积水渗透到道路中层时被阻挡,积水被横坡导向盲沟,然后流入绿化带、下水道,避免路基因渗水不强而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等问题。
        3.3绿化带规划设计
        应在海绵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绿化带设计工作,注重绿化带过滤作用的设计。下雨天,路面积水、雨水中的杂质较多,流经给排水管道时,会造成管道堵塞,而清洁度不够的雨水也无法直接使用,因此,当雨水经过绿化带时,应进行过滤,提高雨水的清洁度。可在绿化带中设置渗透管道或在周围铺设草皮、砂石等,发挥过滤作用。设计绿化带应强调雨水收集能力的规划。设计下凹状态的绿化带,与车行道、人行道保持18cm的落差,将路面径流引入导流系统中。设置排水沟,合理分配雨水,提升水资源利用质效。绿化带应设置一定的排水功能,安装溢流系统。雨水由溢流系统到达排水管网中,通过给排水系统的调节流向低水位的储水位置,提升城市整体蓄水能力。
        3.4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的功能是帮助道路排水,包括路肩、边沟等细节部分。在设计阶段,应合理选择建造用材料,控制各原料间的配比。通常情况下,新型混凝土材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以往的混凝土易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且净化雨水的效果不如预期,在实际建设这些附属设施时,可适当采取措施,加强雨水净化和回流的效果。路缘石作为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分为平缘石、立缘石两种类型,路缘石铺设是给排水设计中的重要步骤。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两类路缘石间选择更合适的一种,防止下雨产生积水,帮助雨水流入地下及绿化带。
        结束语: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时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吸纳性和弹性。一旦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可以充分发挥出其协调作用,使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实际设计中,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通过全面分析其要点,有效解决当地排水不畅、供水紧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梓君.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12):104.
        [2]丁锡峰.“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4):231-232.
        [3]陈龙.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33):83+86.
        [4]任永刚,梁鹤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冶金丛刊,2019,4(4):199-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