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法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期   作者:江颖
[导读]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各种教学方法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

        江颖
        安龙县钱相街道第一小学
        摘要: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各种教学方法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得到深度延伸,学习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能够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以及情境表达能力等。要能够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开展富有创造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每节课的语文教学中来,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活动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应该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高年级学生以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来学习语文这一科目。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将该方法的教学与其他教学要素相结合,进一步开展多元化的、趣味的、创造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一、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将隐形的思维具体化,通过图形、图片、文字、颜色等引人注目的信息以框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在图形、图片、颜色处理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引入声音、视频、音乐等背景素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思维导图中各知识的印象,从而构建起语文知识的整体框架。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语文的立体感、整体感、节奏感都已经有了很大提升,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对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也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和掌握的学习能力。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首先需要教师认真备课,仔细选择难易适中,适合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学内容,然后设计好自主学习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点,以便引导学生思维纵向或横向发散衍生。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思维导图学习法的好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教师以往的“一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表达、记录、整理、辩论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而思维导图则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又不偏离主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意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预先学习,但还留有空白的条件下,教师可对这一部分留白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并以此为中心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散思维。在小组讨论学习中选出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主要负责主持并调动每一位组员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同时要选出写字速度快,总结能力强的学生为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意见,最后分析并汇总在已事先设计好的思维导图中。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要求每一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根据思维导图总结该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每一小组的总结进行评价,对合作学习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该篇课文的关键,好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法”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场景,引导学生投入其中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大大提高。小学生喜欢丰富多彩且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首先筛选出故事情节有趣、内容丰富生动的内容,设置情景,通过绘画、音乐、朗读、角色扮演、肢体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其中,让学生身处课文角色,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思想受到升华。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思维,将每个学生的感受、感想汇总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对学习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五、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游戏教学法”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竭尽全力寻找的教学方法,而游戏教学法正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寓教于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普遍对课堂学习的关注度不高,但游戏却对他们有魔幻般的吸引力。因此将游戏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当然设计游戏始终和教学目的紧密结合,不过分注重游戏的娱乐性,而忽视了教学目标。思维导图则能很好地指导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各个游戏环节,将各知识点恰当地融合在游戏中,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身心愉悦,而且还能牢固掌握知识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三种能力需要大脑不断进行思维的聚合和发散。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表达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由中心内容向四周发散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知识链条,犹如一幅“学习地图”。这种学习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使得小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进一步指引、激发、组织学生思考。因此,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葳.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德育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21(07):66-67.
        [2]任桐.思维导图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1(08):5.
        [3]曾苒.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1(05):44.
        [4]于桃.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20(51):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