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佩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叫安镇中心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防城港市 535500
【摘要】新的教育时代下,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语文课程最终目标。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摒弃既往满堂灌教学,对合理教学方式予以应用,侧重学生思维品质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通过多媒体、生活实例等的融入,促进学生文章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提升,继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以“以生为本”为教学原则,论述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意义,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伴随新课程改革推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关键点与全新任务之一。既往所采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和固定,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使得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培养[1]。鉴于此,教师应展开系统思考,并针对核心素养提升予以合理教学策略分析,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助力于教学质量的优化,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奠定有利条件,予以基础教育最高价值的切实体现。如何对先进教学方法予以应用,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切实发挥,激发其兴趣的同时从多个层面予以语文核心素养强培训,为当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获得显著提升,对于教育观念亦发生了相应转变。“以生为本”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须坚持和遵守的原则,以通过素质教育手段致力高素质、全能型人才建设,以为中华复兴事业贡献最大助力。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贯彻,可使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更为活跃,同时强化其思想品质与道德素质修养,鼓励学生于学习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形成文化底蕴,并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心身健康发展,以使语文教学工作的意义最大化凸显。
二、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重视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重要组成,亦为新课标新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既往过度重视知识教学的方式予以改变,而应依据教学内容特点,以思维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其思维品质[2]。以《乌鸦喝水》为例,教师可围绕课本知识进行思维发散关键点挖掘。教师可找出形近字,“乌”、“鸟”,令学生依据自我想象对这两个字进行解释,有学生会说:“乌就是黑的意思”,还有的说:“为了更好区分普通鸟与乌鸦,就多加了一个眼睛”,这样的回答也充分展示了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其创新能力亦为一种锻炼,同时也让学生对于形近字的认知更为深刻。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对于日常教学,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也就说,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对知识讲解过于侧重,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他们主动的展示和锻炼自己[3]。以《李时珍》为例,课文内容有限,学生对于李时珍这一人物缺乏了解,在学习时难以把握人物特点。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对大量背景资料予以搜集,并借助多媒体进行相关资料、图片以及动画等的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分析人物特点,以此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促进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三)提升文章理解能力
在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可对文章产生正确理解比较重要,如此方可真正做到理解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经由合作教学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沟通、交流,进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同时,还可提供生活实例辅助教学,更好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力。在教师的讲解之下,学生结合生活中真是所见,以使学生学习能力逐渐加强[4]。以《爸爸的鼾声》为例,作者通过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惟妙惟肖的描述出爸爸的鼾声,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敬爱之情。诗歌中以小火车比喻爸爸的鼾声,非常生动且形象,字里行间弥漫着父子深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父母的一些习惯,发挥想象,描述出来,以让学生体会亲情可贵。在这个过程中,可传播文化素养,并提升学生理解能力,进而对作者所欲表述的情感有深刻感知。
(四)不断挖掘学生艺术审美
为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可从挖掘和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入手。为凸显小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等突出特征,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内容讲解时,应以提升学生艺术审美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合理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古诗词学习积极性提高,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比如说《望庐山瀑布》这一课,在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可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雄伟,这里作者为夸张的手法抒发情感。通过教师解析,学生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此壮丽人文景观有深刻体会,并培养自身艺术审美能力,完成核心素养培养任务。
(五)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也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学工作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提升其词语使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依据句子基本结构进行词语的协调搭配,进而组建出完整句子,切实提升学生语言表述能力[5]。在《山雨》这篇课文中,作者以拟人手法描述山雨景象,让人们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亲密,体会山雨各种韵味。文中“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这一拟人化的描写,倡导学生要重视自然环境,发现其中无数美丽。同时,教师可就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造句,以使其语言组织能力提升,更好理解文章精髓。
三、结束语
总之,作为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伴随新课改纵深贯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自身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合理教学方式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运用与阅读理解能力,并致力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与解决对策——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J]. 课外语文,2017(28):64-65.
[2]夏行敏. 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分析[J]. 课外语文,2018(22):166.
[3]梁勤芳. 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分析[J]. 教育界,2018(04):100-101.
[4]计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18(17):40-42.
[5]李宁.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