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言语审美的小学语文教学延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期   作者:相会玲
[导读] 从根本上来讲,语文教学属于言语审美的一种实践活动。
        相会玲
        东海县驼峰中心小学,江苏东海222313
        摘要:从根本上来讲,语文教学属于言语审美的一种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积极的构建一定的言语情境,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审美能力和言语的运用智慧等,促进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思路的延展,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实现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言语审美;延展;途径
        前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实际的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言语情境,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语言文字。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效学习,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言语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学延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发展言语个性,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言语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重视实用化教学,忽视审美教育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往往不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讨,不注重培养学生审美兴趣和情感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不能体现语文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知识和审美意识不强,实践教学中缺乏审美教育的意识,往往使学生的美育教育是欠缺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二)审美体验会受到学科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探寻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美的元素,例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形象美等,这无疑是一种审美教育过程,借助于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往往会受到一些学科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容易造成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语文中的审美教育由于缺少专业的美学理论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审美的表面,只能简单的鉴别美的事物和丑的事物,在对美的认知上还比较肤浅。正是这些学科外因素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降低了成效,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对思维能力培养的限制影响了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引导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然而,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依然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得不到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还预设考虑一些“框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影响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四)创新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美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新课程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引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指出了我国语文教学的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践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明显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认为,人们都是爱美的,实践中为了美在不断的进行自我改造。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中的很多领域的知识,其中就包括美育。就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来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言语实践活动,遵循一定的美学规律,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实现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语文中的美育教育中,除了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深入的感受美、鉴赏美,并积极创造美的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促进他们审美修养的提高,还要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追求,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中一个个“美人”,也就是强调将学生的内在审美价值进行有效转化,使得每一个学生将自身的内在美外化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成为“内外俱美”的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延展推动审美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内容上的延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延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在慢慢的积累和发展中逐渐实现能力的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比如说四大名著等。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有四大名著的节选内容,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整本名著的阅读,并给他们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比如“书中喜欢的人物是谁”,学生阅读结束后,一定会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对其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内容和人物进行品鉴,这里的品鉴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审美鉴赏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品鉴的层面去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
        (二)“1+X”的勾连延展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当前的小学教材中往往添加了一些新鲜的内容,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中教学内容动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逐渐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读”的阅读模式,突出了由单篇文章向多篇文章的阅读延展,贴合了新课标中对阅读的相关要求。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文本鉴赏过程中的延展
        每一篇文学作品的品鉴,不管是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作品的内容上,学生对文本都会产生各自的理解和感悟,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特征。例如在进行《三国演义》的课堂讨论时,学生都会经过思考和梳理,形成一种言语作品的创造。在该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传神的动词,而且很多学生还注意到很多动词的运用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提示和点拨,可以逐渐的培养起学生对词语运用的敏感性。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品鉴的过程,同样是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把握,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中,逐渐深刻的感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真挚情感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结束语
        语文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引领学生走向言语上的自我实现。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育教学,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体验美,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岚.指向言语审美的小学语文教学延展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65-68.
        [2]林添胜.指向写作:阅读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92-97.
        [3]吴亮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指向分析——以《好的故事》的教学设计为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1):24-27.
        [4]陈晓娟.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J]. 科技资讯,2020,18(34):124-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