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英
陕西省城固县上元观小学 陕西省汉中市 7232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直接反应学生语文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相关老师应加强"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本文从小学高段教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阅读与习作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读写结合教学是提升阅读与习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有效的写作策略,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读写素养的发展,读写结合教学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意义
(一)提升小学生语言能力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语言,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在文本中受到熏陶感染,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阅读感受写下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将阅读、积累、鉴赏、表达结合起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思维
维在我们的语言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内在心理的外部显现。因此,语文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例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等都属于语文思维。在小学中高段,阅读与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个性化活动,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语文教师应尊重小学中高段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读写结合教学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过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可以在读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语文课程有着独特的审美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专家和优秀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文本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正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发感慨,并能写出自己的理解,抒发自身的情感,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在小学中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审美感受。从阅读学习中寻找写作方法,从而激发审美情感,增强审美意识,促进审美创造。
(四)理解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与文化一脉相承,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文明。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文化内涵,鼓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理解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例如小学中高段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通过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并调动自己的认知经验写出感悟,深入体会民族文化特色,感受文化魅力。因此,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文化内涵。
二、增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效果策略研究
(一)立足文本情境,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情达意的,并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怎么写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语文教科书中很多课文都是语言学习的典范,因此语文教科书理应成为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主要对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得以沉淀,语言表达的形式得以内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二)要选择真实、典型的阅读材料
首先,选材真实,让读者更易于接受。例如,在《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季羡林先生讲述了自己虽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较少,但是母子之间的感情仍然十分深厚,在母亲去世的时候,流露出自己对母亲的歉疚,自己也因此怀念着母亲,为之后表达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打下奠基作用。真情实感是文章打动读者的重要因素,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例子,启发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习作行为,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选取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丰富习作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与习作的过程中学习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其次,选择典型的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让读者切身体会文本内容。例如,在《少年闰土》一文中,鲁迅先生选取了闰土讲捉鸟雀、捡贝壳、看西瓜、看跳鱼儿等有趣的事情,更能表现出闰土所具有的丰富的自然知识和聪明能干的品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习作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把握文本线索,学习表达顺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渗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顺序。教师要立足学段目标,根据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文章怎样安排写作顺序,安排得合理才能做到层次分明,适应表达中心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找句中整体把握文本线索,再以文本的线索为阅读的切入口,在上下文的联系中随机渗透作者的表达顺序。这样的教学不仅有“读”的训练,更体现了“写”的思维,实现读写结合教学。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整体,准确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并学会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训练。教师从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且能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有机地促进读写结合教学,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语
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积极探索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有机协调写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水平,促进小学生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峰.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44-46.
[2]王永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6):53-54.
[3]杨文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 名师在线,2020(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