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明
四川省射洪市广兴镇龙宝小学校629200
摘要: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就拿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来说,意义重大,既能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而基于此,深入探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目标
就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而言,它本身是带有一些特殊性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广大教师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既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又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安排上,才能赋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以实效性、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高年级学生系统知识的构建、阅读能力的增强、全面发展。
一、立足学生,制定科学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不管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与教学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切实增强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效果,那么针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就必须立足学生实际,过高、过低都不行,过高的话,会打击学生积极性;过低的话,会影响学生兴趣。具体来说的话,针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广大教师应做到以下这样:其一是对学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的提高、积极情感的调动,正确三观观念的树立等等;其二是立足学生,默契配合学生,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参与度。
比如,在教学《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时,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就是要教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匆匆》的方法不太好学,难度很大,比较好模仿的就是《那个星期天》。既然要学习作者的写法。我们就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最终将重要目标确定为: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情感的写作方法。
2.探寻恰当方法,强化阅读能力
具体我们分以下方面来说:其一是要求学生大胆朗读。我们可千万不要小看朗读,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可是不容小觑、不容忽视的,既是学生能力的体现,又是助推学生深刻理解阅读内容、深入领悟文章主旨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大胆朗读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广大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讲与读的时间,力求留给学生更多自主读的时间,希望有效借助朗读,逐步增强学生语感、阅读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默读的阅读习惯。针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形成一定默读能力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默读并不单纯指在心里简单阅读文字,而是对学生是有一定要求的,要求学生能有效借助默读提出疑问,同时还要有效加强默读的速度,这也是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而这就非常需要广大教师有效借助反复练习,让学生默读的更快,同时留给学生充足时间,让学生将默读落到实处,并鼓励学生转动大脑,积极思考,深入反思,重视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其实就是赋予默读现实意义、价值,以确保良好效果的取得;其三是掌握略读方法。什么是略读?其实就是大致了解文章讲些什么,能抓住文章重点。
3.加强课堂引导探究,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近年来,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随之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注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踊跃参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忽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反而是要有效借助师生友好互动,师生和谐关系建立,有效加强对学生引导,切实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悟文章主旨、思想感情,从而真正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丰富、强化。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广大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阅读内容作出问题的提出,以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探讨活动。如:以《父爱之舟》的阅读教学为例,广大教师可以先以以下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即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叙述顺序来写的等等?让学生展开探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紧接着要求学生再次读课文,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如小组形式等对文章细节展开深入分析、探究,如作者在梦中回忆了哪些场景?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课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呢?为什么?同学们能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吗?文中多次出现的事物是?文章的题目是《父爱之舟》,这里的“舟”仅仅指姑爹的小渔船吗?为什么?有效借助老师加强对学生引导,并要求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发表自身见解。如此,学生们才能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深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并增强自身的阅读体验,深化自己知恩、感恩的阅读情感。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实现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注重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不断进行阅读教学方法、方式的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明中.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8(11):57-57.
[2]彭益.浅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