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期   作者:杨翠
[导读]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对教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发提高。
        杨翠

        四川天府新区煎茶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对教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发提高。正因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都应该进行改革。小学语文教育涉及前期启蒙以及后期对语文核心素养(听说读写)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文根据本人实际的教学经验和素养,向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和老师们分享我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语文教育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首要任务,朗读能力作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挑战,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重点        考察的核心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出色的朗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下功夫研究的。
一、培养朗读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学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可以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其在用词,逻辑等方面还是“经验不足”的。在进行朗读时,学生可以有效地将书本内容输出成为自己的知识积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专属的处理文字的“流水线”,从语言学习过渡到语言积累。从本质上来看,我们虽然是在培训朗读能力,其实是在培养阅读能力和沟通能力。一名教育家曾说:“语言感知是语文素养之一,是长期处于规范语言中所学形成的        一种能力,可帮助学生在极短时间内感悟语言文字。”换言之,朗读能力的提高,往往伴随着语感的提高,从而对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很适合当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速度是远不及发因素的的,其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朗读比起默读,是更适合小学生的记忆方式,难度比较容易。教材所表达的是“无声”的文字,在默读过程中不便于理解和记忆。在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朗读赋予了“无声”的文字“灵魂”,使文字真正活灵活现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入的记忆与理解。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作为一个应试学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单纯的作为一个学科来看,语文的辅助作用才是它真正需要我们学生学习的关键,语文的学习伴随着对文字和文章的理解,也就是培养理解力。理解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其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学生通过朗读,大脑在活跃的状态下,        会处理这些读出来的文字,除了记忆,还会对每一句话都进行理解,所以,朗读能力也是培养我们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多途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很简单,无论做出什么行为,都可以源于他自身感兴趣,兴趣可以代替我们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去引领他们,而不需要老师做硬性要求。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我们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老师        会有很多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基于这一点,朗读可以让学生快速的明白文章的大体意思,感受文章的优美语句,鉴赏作品中的中心思想,进行心灵的洗涤,陶冶情操。让学生们反复读文章的优美句段,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章的背景,加深对文章的感悟,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从朗读有所收获,就会愿意朗读,朗读的兴趣就这样“水到渠成”。第二,可以建立和谐的朗读情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者多媒体等方式让文章活灵活现,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以画面的形式记住相关课文知识。第三,让学生进入故事中的角色。实践证明,学生们很愿意将自己带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沉浸在其中的角色,更愿意用自己方式将文章的内容和故事展示出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文章朗读指导中让学生以课文内主角的形式,分角色来进行演绎,会达到让学生们记忆更加深刻的效果。
(二)教师进行朗读示范指导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各个方面,比如认知、智力都是不成熟的,那么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示范和引导,模仿能力是小学        学生的重要优势,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为学生做阅读示范。在教师进行大声朗读后,学生将模仿语调、停顿、口音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水平,才能给学生来做一个很好的展示。
(三)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朗读技巧。比如在朗读时应根据文章中的标点调整语气和语速,顿号、逗号等标点的停顿,句号、感叹号等句末标点的停顿,破折号、省略号等特殊符号的停顿。对于疑问句、设问句、感叹句等句子的读法,让学生准确的运用语气,通过语气的转换来和文章中的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共鸣,将故事情节再现。
(四)借助评价方式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的评价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反馈,因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根据学生本身,以鼓励为主,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朗读的自信心,让学生对朗读更有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评价应作出针对性朗读,比如"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能听出你读的很有感情,但是如果能够稍微减慢语速那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既对学生进行肯定和激励,又含蓄的指出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        评价中多运用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保护学生的朗读热情,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结束语: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它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关。教师必须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他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而且可以建立有效的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并实现语言学习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滟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上,2016,000(003):44-44.
[2]罗小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4(10).
[3]东素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外语文,2018,000(004):65.
[4]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584(02):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