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学习“幼儿教师道德与修养”之反思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期   作者:卢淑芳
[导读] 近年来,有关幼儿园教师的负面新闻频频报道,一时间,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仿佛成了众矢之的。

        卢淑芳
        深圳市光明区锦鸿幼儿园  广东深圳 518106
[摘要]:近年来,有关幼儿园教师的负面新闻频频报道,一时间,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仿佛成了众矢之的。据某报报道,2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为了“收集证据”, 孩子妈妈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口袋里让他天天带去幼儿园,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上演了一起“谍战剧”。 电视剧中的“谍战”故事变成了真实场景,而且搬到了幼儿园内,这样的事件让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唏嘘不已。造成这种家园之间的不信任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幼儿园师资素质良莠不齐,个别教师的师德品质令人堪忧。那么,在幼儿园教师师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不断反思及与园内教师的交流,认为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道德与修养的关键。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①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心理是否健康起关键性作用。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心理),社会适应各方面的正常状态”。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深化了健康的概念: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能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以良好的方式去适应外部环境,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那一种心理状态。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性格开朗、胸怀宽阔,爱好广泛,意志坚强,精神饱满;而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产,郁抑多愁,过于敏感,过于激动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心理疾病的人,不仅会给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肉体疾病。笔者认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表现为对教师角色的认可,热爱幼教事业,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工作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样带到了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肩负繁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面临具大的工作压力。每周、每月的各种检查、评比等,她们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迎接各级各层的监督检查。既要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又要开展幼儿园特色建设工作,还要进行各种学习,有时还要完成接待对外的观摩任务。这使得幼儿教师像一台机器,总是处于“高速运转的过程,产生了角色超载的现象。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还常为与领导、同事甚至幼儿家长的关系紧张而烦恼,并因此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集体工作氛围,能让幼儿教师产生归属感。幼儿园管理者应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不打官腔,少拿架子,建立起与老师和谐的工作关系,并通过工作会议、情况通报、个别约谈、工会活动、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沟通同事之间、家园之间的情感,增进相互理解。如每学期在特殊的日子里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欢乐。

三八妇女节、教师节、新年等开展一些集体工会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给老师送上一份礼物和祝福;当教师或是其家属生病时,幼儿园领导班子会上门细心慰问,让教师感受到被关心的快乐,感受家的温暖,从而对幼儿园产生一种归属感。同时,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知道比作任何职业的人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如何对待他人,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友谊,从而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氛围。
二、认知自我,提高受挫能力
每个人的工作或者生活中,总会不如意的事,如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参加竞赛没有取得好成绩,个人感情问题,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等等,特别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时时出现的关于幼儿教师负面新闻的报导,让教师无形当中增加了心理压力。面对各种挫折,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导致挫折的因素很多,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水平,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学会面对现实,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树立信心,教育教师对外部刺激要学会冷静分析,正确对待,从而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关心教师,改善工作生活,
教师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如住房条件差、恋爱失败、家庭关系紧张、基本生活设施缺乏(特别是小型民办园教师)都会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因此,作为园领导要做个有心人,多了解教师的需求,尽自己所能,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们解决问题,改善她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教师才能认真对待,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
四、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平衡
        情感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意向,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开放社会,信息年代,快节秦的生活频率,纷繁复杂、变化的外部世界,让教师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引发负面的情绪。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心理品质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美国心理学家阿基里斯提出: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要经过职来适应到职业成熟的发展过程,只有达到职来成熟阶段,才能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因此,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让教师以良好的方式去适应外部环境,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如果不及时调节,就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应注意调节教师的不良情绪。面对成绩,能客观的肯定自己和别人的努力;在利益面前 ,能摆正自己与他人的位置;在错误面前,能实事求是的推缷责任。国内外,已有幼儿园为幼儿教师设立情绪渲泄室或是心理咨询室,内设沙包、人偶等,让职工有了不满情绪,可以渲泄一番;通过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促进其心理平衡。
        据研究显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是当前幼儿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系统幼儿园教师和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心理问题比厂矿园与村办园教师更多;省级示范园比非示范园多;城市园比乡镇园多。不仅如此,还有年龄、教龄的差异;职称和学历的差异。② 这些研究结果及近年频发的幼儿园教师的负面报道提示我们,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应本着服务教师的原则,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重要性,并为此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儿童的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成效影响重大。因而,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心理困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现实的人生态度,消除内心的各种消极因素,做好心理保健工作,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提高幼儿教师道德与修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①王建萍,《幼儿教师道德与修养》华南师范大学高级研修班学习笔记
②邢少颖,《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