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期   作者:李宁
[导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ó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李宁
        浙江省金华市东苑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17
        摘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ó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引言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只有当学生有问题意识时,他们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和创新的渴望,并提高他们在主动学习中的意识和技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对较弱,他们的大部分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概念并不强。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帮助。
一、问题意识的概述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发现和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相应环境中的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心理状态。从根本原因来看,疑问一直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它们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好奇心,并且通过问题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充分显示出对学生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整体发展的重要影响。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主要以自己为主体,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心理。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而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在教学中多用开放性问题
        小学生就像艺术家的想象力一样,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大,对某些哲学或定理的理解还处于未知的阶段,小学生通常不喜欢被思维所束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少地提出一些难题,并应根据学生的人格特点设计更多具有各种结果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喜欢思考所提出的问题由老师。例如,在分数学习中,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使用单位“1”代表特定数据”这一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生可以从正面、侧面和背面回答,并告诉学生不要坚持一个思维方式,并根据不同的答案做出合理的评价。如果结果确实不切实际,则还应使用鼓舞人心的语调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公开但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讨论,思考问题在哪里有争议,如何改进等等。在探索问题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知识。
(二)引导学生提问,形成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则意味着他们对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和理解。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的过程中,当学生向老师提问时,老师应该分析学生提问的质量。例如,当老师教学生遇到的应用问题时,他们的开放性思维会问老师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这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并改善教学品质和学习效果。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建议,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能力。
(三)构建自主探索氛围,使学生“善问”
        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类比逐渐形成创新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仅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观念。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相提并论,所以提问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的重要体现。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归纳和分析,并进行知识再造活动。在具体实施方面,为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首先发挥教师的诱导能力,并进行基本的示范,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的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当学生遇到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许多尚未发现的方面发现问题。例如,在“相交”的概念中,教师鼓励学生“相交在平面上与立体上存在那些区别”,这个问题揭示了相交的本质和延伸;其次,老师应该把它留给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应该花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质疑的不同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提问的具体内容给予积极指导,以增进学生的理解;最后,有必要确保学生提问的质量。向学生提问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漏洞,例如逻辑上的混乱、重复和繁琐。教师修改学生提问的基础,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而且还要正确地指导学生。学生的思维方向使学生的思维扩展始终控制在课堂内容范围之内。
(四)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提出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意识,除了让学生敢于问和想问外,他们还必须能够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毫无疑问地提出问题。教师应及时建议和指导学生发展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组合”中,单位1“可以由0、1、3和5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两位”。为了指导学生找到模式并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没有先给出示例问题,而是说明了在4、7、8和9个学生快速完成这些数字后可以形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安排好之后,然后展示示例问题。一些学生看着这些问题而感到困惑,这种挫败感使他们找到了克服困难的方法。后来,这些“沮丧”的学生勇敢地问了一些问题,例如“不能在第十位放置0,我们应该在第十位删除数字0”,然后提示学生提出自己的排列情况,同时让他们分组讨论,最终形成规则,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
三、结束语
        简而言之,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该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和理解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并提高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是一项持续不断的活动,提出并解决了问题。我们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的过程。在提问、沟通和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养.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新课程(小学),2018(7).
[2]屈艳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8(26).
[3]刘海云.建构“主动学习”的教学新常态: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J].好家长,201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