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清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实验小学,广西防城港5355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奠定基础重要阶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掌握能力,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本文将对运算能力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探究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教学策略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才能进行精确的计算,解决问题。计算是数学的基础,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运算能力的特点
首先,运算能力具有层次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意识到运算能力层次性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充足的耐心指导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1]。
其次,运算能力具有综合性特点。运算能力中包含了观察、记忆、理解、思维、逻辑等各方面能力,教师要将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相结合,将其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运算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学生对计算感兴趣,才会主动将精力投入到计算中,主动探究计算知识,掌握运算能力。开展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置于生活场景中,能够有效提高数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生活情境中训练学生,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整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购物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自觉学习计算知识。如在商场中,文具盒15元,铅笔2元,练习本5元,小朋友买了一个文具盒和一个练习本,让学生思考一共花了多少元。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后,教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小朋友想买下文具盒、铅笔和练习本,但他只带了20元,他的钱够吗?让学生转换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的答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对运算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游戏教学,增强运算教学质量
小学生喜欢游戏,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运算知识,增强运算教学质量。教师要将游戏与计算教学相结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2]。
例如,在“多位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比赛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竞赛中。如教师可以设计“小山羊闯迷宫”的游戏,小青蛙通过一个迷宫,但是迷宫设置了许多机关,小山羊只有解开这些机关,才能够顺利找到出口。而这些机关上面刻着计算题,只有解开这些计算题,才能打开机关。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比一比哪个学生最快打开机关,走出迷宫。在游戏中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此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以关卡的形式设计不同难度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挑战不同难度的关卡,并设置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自觉接受挑战,运用游戏教育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学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开展合作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运算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进行科学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数学运算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四至五人为一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确保小组水平相当,且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小组成员制定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任务,再相互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讨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解题思路,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要将运算技巧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先进生带后进生,促进整体学生共同进步。
(四)巩固基础知识,优化运算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让学生学习运算的公式、原理等,掌握基础性知识,了解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例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发现,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在计算过程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将数字相混淆,或是遗漏某个环节,导致计算出现频繁出错。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应用题,让学生先自己计算,让学生说出计算的答案,学生经过自行计算,得出了多个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推理问题,将解题的步骤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加强练习训练,让学生改变粗心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此外,教师要增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优化运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算的准确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每节课预留空间,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养成运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运算兴趣;开展游戏教学,增强运算教学质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优化运算方法,提高运算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查昌远. 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J]. 数码设计.CG WORLD, 2019, 008(017):190-190.
[2]丁德志. 关注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数学教学方式研究[J]. 数学大世界(下旬), 2018(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