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河北省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河北省 保定市 071000
摘要:文明时代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科技的发展,而科技又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体技术,利用信息化教学辅助工具,构建了多元化课堂。微课程立足于信息化互联网上,融合数字、信息及细小等特点,有效改善了当下教学难题,备受师生喜爱。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分析了微课程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融合
初中数学在学生生涯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时期就像是高楼大厦的地基,为高中数学奠定基础,而初中又是一个升学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学生生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此时数学的难度尚可,但是学生理解难度也大,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到数学的精髓[1]。因此,教师为了改善当前的现状,基于现代数学教育方法上,融合微课程教育,即利用了学生对新媒体的好奇心学习,又满足了教师教导学习的目标,故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点,增强数学分析思维能力,巩固分析数学重点,进而实现有效性学习的目标。
一、生动内容,吸引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授时期,传统模式教育,教师虽然能准确无误把知识点归纳总结传授给学生,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全面接受知识点,往往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的状态,而微课程,教师借助于微课程灵活多变、形式不同的优点,将数学知识内容趣味化,规整重点,有效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联系实际生活,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2]。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融合微课程教导,利于转变知识传授期间学生无法接受的困局。
教学期间,教师依据数学任务要求,合理安排授课,并提示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借助于微课程的作用,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并在网络上指导学生预习,有效提高预习效率。如:教授一次函数课程期间,微课程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从生活中着手直观演示——弹簧秤;(2)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重难点知识,并借助常规和变化的两种概念,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3)预习效果检验,上课时教师提出问题“我桌上放了一个高20cm的大积木和一堆高2cm的小积木,在高20cm的大积木上放小积木,每次增高2cm,问:X次后大积木高度为Y cm”,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题目中的常量和变量,并分析两者的关系,之后写出函数关系式,待学生完成后,教师一步步讲解验证,并实施下一步教学方案,最终得到答案,表扬正确的学生和鼓励答错的学生,知识点总结,梳理学生的知识思路,构建本课程数学模型,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可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学习,有效生动授课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突出重点,巩固知识
初中数学学习时期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紧密相连,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均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但往往此阶段的学生出错概率大,原因在于学生集中力和接受程度两方面。
以往上课中,有些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知识要点,有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知识要点,较之前者,后者学习掌握更好,但两者的知识掌握程度仍然较浅薄的知识范围[3]。因此,教师在授课期间,借助于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教学”的学习需求,利用课上知识框架的构建和预习的数学课程模型,让学生主动补充完成知识点;最后,教师再次总结补充,转变课程知识讲解模式,由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
授课时,教师先利用微课程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实现课堂高效目的。另外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微课程、ppt设计教学环节。如:教授“正负数”时,教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微课程资料控制在10min内,简单且明确阐述正负数定义、如何写作等基础知识点;(2)要求学生资助阅读学习本课程,画出不理解的知识点,之后对其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3)独立思考,总结归纳规律性知识;(4)教师将正负数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自我梳理知识,掌握正负数知识的关系,并联系运用到生活。再者,如: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利用微课程直观演示点、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变化,再问问学生生活中是否存在,并组织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尝试自我叙述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最后教师补充完善,以便课后学生巩固知识点,完善知识框架。
三、完善评估,提升效率
教学评估系统作为授课的一种完善方法,微课程的运用,促使评估系统更加精准简便,利于课上和课后反馈。以往教师的评估是教师之间的相互探讨学习,虽然效果明显,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大面积照顾学生的学习感受,而微课程不同,借助微课程系统发布学习任务,系统统计学生学习状况、进度,有效把学生的情况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呈现给教师,教师不再是盲目观察,而是借助数据有效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况,并依据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任务作出调整,完善教学方案[4]。
如:几何图形的授课期间,教师整理教案,把课前预习任务发布到微课程平台,先让他们预习学习,掌握一些基础性知识,根据系统反馈,教师调整课堂授课任务,归纳学生们对立体几何形状和其他知识的难点,在做一些课程相关的ppt用于课堂,课堂上播放,观察学习情况,并让他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模拟想象,结束时归纳总结知识点,最终,微课程平台上布置课后任务,收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依照平台反馈信息于课堂上巩固知识点。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家的发展进步带动科技发展,教育不再仅仅在于书面,融合现代网络技术,微课程应需求而生,逐步进入教育事业,形成与传统课堂融合统一的局面,改变教育现状,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的教育。微课程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融合,既解决了学生掌握知识艰难的困境,又转变了教学模式,并在校园内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生动教学内容,巩固知识,实现高效评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加斌. 浅析微课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南北桥, 2019, 12(016):74.
[2]梁巧. 新媒体微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应用[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 33(007):0356-0356.
[3]霍冬雪. 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 28(032):103-104.
[4]张晓红. 巧用微课,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 24(003):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