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华
四川省乐至县石湍中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各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其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方式被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本文立足初中数学课堂,简要论述了合作学习的开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方式;独立思考;情境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间接性轻视学生的想法,使学生由课堂的主体变为教师的执行者,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任何帮助。结合当前教学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营造出温馨活跃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稳步提升。
(二)帮助学生接受针对性的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按照同一标准开展教学,但是学生之间由于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成绩之间存在差异,在教学中若是运用同一种标准指导不同基础的学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渐降低,也会增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为此,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以不同的学习标准,指导不同基础下的学生,这便于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接受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若是让学生在压抑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渐降低,也会阻碍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教师应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能力帮助其他学生,促使他们在温馨活跃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院校已经在数学教学当中加强了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力度,但是由于合作教学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目前许多教师对此应用的方法以及策略,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构建出一套科学且合理的教学体系。据大量教学研究显示,采取分组教学模式,对于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具有极佳的作用。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点时,区分实数、相反数以及倒数的概念,便可以在将学生进行分组时,最好将人数控制在3—5人为一组进行讨论,4—8人为一组进行课下探究,使其运用数轴的知识,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通过这样的分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合作学习模式的效率。
在分组过程当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确保每一个小组当中的成员素质达到均衡,从而在后续的合作学习当中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以便于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平行线性质该部分知识时,便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再为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探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任务的方式,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疑难点向学生进行浅层次的讲解,比如,让学生思考平行线段与空间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记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事物为基础,对所学知识进行想象。最后,教师应将每个小组所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取长补短,查缺补漏,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另外,在总结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举一些学生在生活当中所经历过的例子,以便于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开展有效小组合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讲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设计最重要是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来讲下面的几种情况下,采用合作学习是比较有效地。第一,当学生个人操作有困难时,需要进行合作学习;第二,遇到开放性的问题时,应进行合作学习。第三,在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处,可设计合作学习;第四,对一问题有争议时,可行合作学习。
比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可以开展以下活动:活动一:教师先后出示三组实物,分别提出——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如果把它们叠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二:请同学在硬纸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剪下来;把剪下来的三角形按在纸板上,再画一个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把得到的两个三角形叠合,你有什么发现?活动三:让学生观察有对应标志的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重合的顶点、边、角;进而观察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课堂中应该有合作,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无论对于学生当下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希望大家重视这种学习方式,最大化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郭海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3(15):94.
[2]张培师.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