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霞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城西小学
摘要:创新能力不仅是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下培养学生多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原则及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教育领域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时代背景下迫切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科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可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数学新知识进行发现与归纳等方面着手,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切实地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的具体意义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面向所有学生,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难免因认知能力、成长环境的因素具有数学学习上的个体性差异,但教师不应当只顾培养学优生的创新意识,而是应当对多种特点的学生统筹兼顾,挖掘出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质量。
(二)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应当注重层次性教学方法的使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建立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法与途径,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制定更为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主要是指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立足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前首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兴趣爱好、习惯、观念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力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主要强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教学上,切勿“离题太远”,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在知识稳固的基础上再展开创新教育,让创新教育更稳固、更长远。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由此可见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探索欲、好奇心学习数学,在乐观情绪的驱使下练习数学、巩固数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供学生进行观察。例如一个六面贴着不同卡通贴片的正方体,引导学生对每一面的卡通贴片进行观察与记忆,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时对正方体进行转动,在观察环节结束后,可以用布盖好正方体,并提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小花贴纸的背后那面是什么贴纸?”学生们纷纷展开回忆和发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哪位同学能说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独特的观察方法?”学生纷纷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畅所欲言。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励,充分发挥其潜能。
(二)传授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注重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等手段让学生应用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中“三角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同学们,看到‘三角形的面积’这六个字,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此时会进行发散性思考并积极发言:“老师,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与它的哪些组成部分有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进行假设,并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中进行联想,展开大胆的类推,最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高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的能力,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方面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也能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充分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学生自然更愿意学数学、更乐于学数学,最终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加强课堂情境创设,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完全,在接受知识时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能力,而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严谨性较强,自然会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畏惧,导致创新能力不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为小学生所接受,自然也就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借助三角形的稳定性所设计的事物,如铁塔、桌球的三角撑、衣架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惧心理。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进行进一步的应用:“同学们,想想看我们教室中有什么物体可以借助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改造?”学生纷纷思考并对改造工作建言献策,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创新意识。再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展现生活中常见的圆形井盖,并提问学生:“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井盖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会被充分的调动,对圆的性质展开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后公布答案:“同学们,圆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所以圆相比于其他图形,作为井盖更不容易掉下去。”学生纷纷表示恍然大悟。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充分调动脑筋,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设置有效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的不少数学题目在解法上都有多种路径,教师可以在作业的设置中加强对解法不唯一的题目的运用,培养学生采用创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这道题为例:“工厂要生产240个零件,5小时完成了25%,求余下的零件还需几个小时才能生产完毕?”在解答这道题时,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归一法”:240×(1-25%)÷(240×25%÷5)=15(小时),部分学生采用的是以单位“1”代替总数的“归一法”:(1-25%)÷(25%÷5)=15(小时),部分学生则采用分数题目的解法解:5÷25%-5=15(小时),还有同学用正比例法解,设还需生产X小时:25%:5=(1-25%)X,可得X为15。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不同的算法进行归纳和对比,发现第三种算法最为简洁,让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从创设和谐教学氛围、传授科学教学方法、创设生活情境与设置创新型课后习题四个方面着手。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在质疑、推理、分析、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最终让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杨桦.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285.
[2]谭树金,曾菊香.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270.
[3]谷渊.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读书文摘(中),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