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期   作者:马常林
[导读]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出发点

        马常林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极乐乡中心学校  810100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出发点,是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初中
引言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主流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社会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学生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发展失衡,这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学习初中历史,学生可以从真实史料中获得启示,充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接受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奋勇抗争、奋发向上等爱国精神洗礼后,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多种优秀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初中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认识当前中国发展的国情,尊重并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信息以及民族自豪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例如,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发明无一例外地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教师在开展历史学科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理解和认识,感悟和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学生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热情极大地发挥,提升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社会思想领域的冲击
        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被广泛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了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世界各国、各群体之间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大交融。同时,20世纪流行的思想糟粕也开始出现在各类社会思想文化活动中,如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这些早已经被各国人文学者广泛批判的错误观念,借助互联网的匿名性、便利性,不断渗透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会形成唯物史观,掌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朴素的思想观察视角。佐以史料的证明,学生将会有效提升对各种意识形态的辨识力,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一)运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事件成就各路历史英雄,历史英雄的出现验证了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这些历史不但是由一幕幕伟大事件造就而来的,同时也经过了历史人物的验证。

通过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分析发现,其中出现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验证,造就了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引导学生养成了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应该在历史教学内容中融入历史人物,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历史名人的同时,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知识学习意识。
        (二)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用具体行动感染学生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定要突出思想内涵,着力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学生们讲清楚在历史中我国人民是怎样表现爱国主义的,历史中有林则徐等优秀前辈爱国贡献的经验,通过历史中优秀领袖们的所作所为来感染学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践行爱国实践小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课上的言行要经过深刻的思考再发表,避免因为错误的言行而误导学生。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将爱国主义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获取历史知识,在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爱国主义的意义,还要进行课外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和战役纪念馆参观,并向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历史这门学科的魅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树立自己良好的榜样,鼓励学生向伟大的历史人物学习,逐渐树立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得到相应的实践,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解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在实践和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了抗战期间的艰难险阻,感受共产在党形势严峻的情形下依旧贯彻爱国主义,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畏艰苦,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对于学生而言,爱国可能是一件小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
        (三)联系时事,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故事曲折动人,但是终究离学生还有一定距离,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教学大纲推进教学进度,学生就有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导致渗透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有效进行。教师需要充分借助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好学、乐学,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的内容时,教师借助近几年明星吸毒事件导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并与教师剖析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发展和结果。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单元结束时播放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的片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国家迅速发展的相关视频。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体会到祖国在近代受到的屈辱,观察到祖国在现代的崛起,在强烈的情感震撼中完成近代史的学习,同时形成爱国思想。
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虽然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整节课讲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教学方式,但同时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寻找问题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影像和感化学生,加强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力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历史知识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龙布加.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84.
[2]陈维.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文史博览:理论,2019(9):84-85.
[3]兰井学.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C].2019: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