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金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饶河戏保护中心 333100
摘要:赣剧有剧种古老与声腔丰富及个人流派发展不成熟等特征,有较大的完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对赣剧各行当的演唱发声特点与赣剧早期的表演形式与特征入手分析,希望对赣剧研究体系的完善与戏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赣剧;早期表演形式;表演特点
赣剧是江西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赣剧是多声腔多流派的剧种,主要起源于弋阳腔,而弋阳腔的形成,又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表演内容带有浓厚的祭祀仪式色彩。随着表演剧目与表演形式的拓展,传统庄严接地气的表演风格,逐步向朴实无华与亲切逼真及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风格演变。在历史的演进中,赣剧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等得到了更为宽泛的发展,研究与传承的价值随之提高,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各行当的演唱发声特点
从赣剧各行当的演唱发声特征入手分析,一是正生:也被称作是挂须,扮演中年男性角。在演唱特点上,唱弹腔时以边音为主,正生本音讲究酥,边音讲究秀。二是小生:专扮青少年男子,在演唱特点上,弹腔时真假嗓结合。饶河派对起真假嗓有“不啊不咦,不是饶河戏”的讲究。三是老生:专扮老年男性角色,在演唱特点上,用本嗓显得刚柔相济。四是大旦:又称小旦或驮梁旦,专扮青年女性。在演唱特点上,发声以大小嗓相结合,常用“一七”辙口。五是正旦:近似于京剧中的青衣,专扮《江天雪》等悲剧中的温良贤惠的已婚女子角色。六是武旦:专扮剧中英武豪放的侠女或女武将的角色,如《十字坡》的孙二娘等。七是老旦:又称老妈旦,专扮剧中老年女姓角色,唱念都用本嗓。八是彩旦:又称丑旦或女丑,多扮恶妇刁婆角色,以三大步一扭腰的程式化动作为主。九是大花:多扮忠臣良将,唱腔发声如水珠滚滚鼓动的水音,以鼻腔与喉部及额头的共鸣为主。十是二花:专扮奇形异相与性格粗犷鲁莽的男性角色,发声多带炸音或朱砂音、霸音。十一是三花:又称小花脸或小丑、丑老。使用演出地方言,唱腔较少,演唱时使用本嗓,滑稽可爱。
二、赣剧早期的表演形式
1.与剧情关系不大的表演
这类表演通常以卖弄技巧或宣扬迷信为目的。如最典型的是演
《目连传》中的捉刘氏表演,也被称作是捉邪,戏班到闹鬼的地方捉鬼驱邪,班的正旦扮演刘氏,二花扮演菩萨,龙套扮成五藏,菩萨命令五藏追打刘氏。宗教祭祀仪式的迷信色彩浓厚,甚至被看作是愚弄观众的一种表扬形式[1]。
2.杂耍式表演
如打布或扯顺风旗等,纯粹为了表演而表演,多是戏班演员卖弄武功吸引观众,与剧情的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毫无关系。这种表演通常惊险绝伦,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过分追求感官刺激,并且脱离剧情,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淘汰。
3.从人物与剧情出发的表演
这类表演有鲜明的剧种个性与地方特色,赣剧高腔时代讲究做功与样式及戏班演员的发挥创造,是基于规矩的创造。如旦角讲究跷功,要求动作轻柔细腻,圆场如风行水上,如徐四妹与刘四妹等代表人物。花脸的动作讲究大开大合,起霸时的威气凛然,如雄鹰展翅般两臂伸展,双膝高抬且落地有力,给人虎虎生威的感受,如王万兴演员扮演的古城会》的关公等角色。
三、赣剧早期表演特征
1.贴近生活的自然表演
赣剧早期表演,要求演员善于创造,加强对生活中人物性格的观察,并对性格进行程式化的动作创造,从而给人真实可信与真挚动人表演感受。如俞六喜扮演的《小尼思凡》中的小尼姑角色,举手投足不无配合剧中人物情绪,准确拿捏小尼姑色空的情绪,能够明显感受到角色脸上似愁与眼中含怨的表演状态。
2.基于生活的讽刺夸张表演
赣剧表演反派人物,常用漫画式的讽刺夸张表演手法,如《双贵图》中蓝母与《张三借靴》中刘二等角色。刘二是守财奴与吝啬鬼的角色,将靴借给张三后的无奈与后悔及抢夺的强须,甚至徐将把膝盖当脚与爬着回家的动作,都需要演员淋漓尽致的演出来。
3.配合性表演
演员在讲究个体的同时,还需注重与群体的配合,确保舞台壮观场面的有序进行。尤其是交战士兵双方的兵刃交锋激励场面,通常采用双连环阵或连环阵的表演形式,要求士兵相在步调等动作上保持整齐划一。因此,即使作为龙套,也需要明确掌握舞台表演要求,避免出现场面混乱等情况,确保舞台表演的观赏性与有序性。文戏中更要求舞台场面的壮观,整个舞台不仅需显得饱满与生气,还不能妨碍各演员的表演,更需要确保伴奏与舞蹈动作及表演形式等各影响要素,在舞台表演中的一致性与协调性。任何演员出现错误的情况,都会导致舞台混乱,也充分体现了演员的敬业程度[2]。
4.粗犷阳刚表演
尤其是指赣剧早期伶人的男性角色,如饶河派长期在东北乡野之间辗转演出,逐步形成了粗犷阳刚的表演风格。演唱上以天嗓为主,吐字归音的要求低,虽然细腻不足,但尽显奔放有余。随着赣剧第一代女演员的出现,赣剧在表演与演唱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也推动着赣剧表演与演唱艺术的飞速发展[3]。
总结:
戏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继承与创新发展。赣剧的早期表演形式丰富且风格独特,无论是演员的敬业程度与基本功水平及灵活多变的演技,或是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等,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现代戏剧艺术文化的有发展有着积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俐.赣剧早期表演特点初探[J].影剧新作,2019(3):87-94.
[2]朱英杰.剧本创作对赣剧表演艺术的促进与提高[J].视界观,2019(8):223-224.
[3]赵一清,李有生.基于"非遗赣剧"的文创产品设计探析[J].电脑迷,2019(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