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2期   作者:尹德艺
[导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尹德艺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  山东淄博 256300
        摘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教师在授课前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史料实证素养。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存在的误区与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对策
引言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史料实证是不可缺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版块。所谓史料实证,具体而言是指将获得的史料信息进行辩证分析,并通过可据的史料作为支撑尽可能真实还原历史、重现历史。这一能力既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也要求其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积累、整理历史资料,并辩证分析史料的良好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历史学习观念,建立系统的学习思维和批判性历史思维。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概述
        史料实证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应当了解史料的各种类别;其次,学生应当了解如何系统的进行史料的搜集;再次,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对史料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并增强自身的实证能力;最后,学生应当阅读更多的历史文献,从中寻找出能够用以叙述历史的信息,之后在此前提下,发表其自身对于历史的见解,同时应当以实证主义的精神作为出发点,从而有效的解决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史料实证主要指代在进行历史学习时,对史料进行搜集与考证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取得的史料具有真实性,可以为接下来的历史叙述提供依据,并最终帮助学生培养出科学的历史观。综上所述,学生是否具有史料实证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历史问题,此外还体现出他是否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当前教学活动有关史料实证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只关注史料,忽视论证与论据
引用史料讲授是老师常应用的方式,但实际教学中,老师对于史料投入更多注意力,反而忽视了证据或者混淆了史料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诚然史料是研究意识的途径和渠道,但需引起注意的是史料并非全部可依,史料本身也存在真伪性问题,如果使用不可靠的史料做论证,那么后续一切推演论证过程都是无效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关注史料暴露出老师缺乏实证的意识,也就无法为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史料信息的榜样。长此以往,学生会误以为凡是史料皆为论据,可为己所用,却忽视了对史料进行有效论证辨析的过程,进而影响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更难以探究到历史真相。
(二)混淆历史学科教学与专业史学研究的界限
历史教学中强调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其本质目的是加强学生批判思维的建立,面对史料时具有真伪、正偏的辩证处理能力,总的来说,能力训练更应该成为教学终极目的,而非如同专业史学研究一样,对史学知识进行不断推演和考证。侧重点和目标的区别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不同于史学家的工作模式,但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老师过于强调史料本身探讨,却忽视学生在实证过程、实证能力、实证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和引导;或者由于师生对史料的个人兴趣陷入关于史料真伪的争论,迫使课堂教学出现重心偏离。以上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老师混淆了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与史学研究目标,忽视了学生知识积累、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任务。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实证教育
过去的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以知识的传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许多教师采取让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来进行历史教学,他们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全部背诵下来便可以让学生学好历史。这种方式无疑存在一定的弊端,若仅仅机械的对知识进行背诵而缺乏思考,就无法引导学生吸收历史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历史学习的意义便无法得以体现。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训则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力图让高中生在史料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启发。历史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关注证据,只有取得了足够的证据方可得出结论,这也被称为实证意识,它是进行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采取史料来对各种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最终培养出严谨的思辨意识。与此同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使其可以摆脱照本宣科的低效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师应当尽可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进行教案的设计时更多地发掘出历史材料,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打磨,以此来实现史论结合。
(二)提高史料辨析能力
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应对史料进行整理与辨析。为提高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史料,分析不同史料的真实性,使学生掌握判断史料真实程度的方法,如有关民间传说的史料远不及考古获得的史料真实。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史料辨析训练。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并说出理由,不仅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分析史料的经验,提升史料辨析能力。
(三)指导学生考证历史内容,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当学生接触到历史史料后,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不同的出发点去理解其价值和应用意义,进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选择更多合适的史料,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是来进行历史内容的考证,从史料中提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观点的论证,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课时的时候,初中的时候就有《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这篇课文将抗日战争中的惊心动魄和条件艰辛以及我国人民的慷慨激昂生动的展示出来,但是很多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个史料实证方面的探讨活动,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史料,可以是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后来的回忆录,以及当时参与这一战争的幸存者的采访,再加上日本方面相关的记载,最终得出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通过这样一系列层层深入、引人入胜的探究过程,锻炼学生查找、辨析、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能力。
结束语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拥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发挥其引导作用,来帮助学生学习了解怎样正确的获取史料,并使用科学精确的分析方法来对史料内容进行辨析,从而引导高中生建立起科学的历史观。与此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历史学科学习态度,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建立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体系和思维,并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未来学科学习和生活中,进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解功星.鉴别与运用——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0(32):118-119.
[2]鲍亚超,程红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20(33):51-52.
[3]黄昆滨.中学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及存在问题探究[J].考试周刊,2020(89):145-146.
[4]张灵.基于史料解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J].家长,2020(30):125-126.
[5]罗传成.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存在的误区与对策研究[J].高考,2019(22):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