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2期   作者:谢建平
[导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谢建平
        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有效教学又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立足于地理学科的定位和特点分析,想要实现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了解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对应的解决策略,整理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章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引言
        高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新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开展,要遵循新课改理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认知兴趣需求,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从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教师虽然正在尝试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但实际效果与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仍有差距,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产生良好学习体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寻找更好的发展契机。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地理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教材当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文有理,学科的特点并不是立足于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领域,而是涵盖了多种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不像历史和政治学科那样,学生只需要划出重点进行背诵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地理的过程更加的复杂,每一个知识点所衍生的知识体系都是特有的,一个词记忆错误或者一个字记忆错误,整体的知识性就会发生歧义,学生很容易在多概念融合的过程中产生认知脱节。所以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理解记忆而不是机械化记忆,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摸清了知识的本源,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即使题型变化,知识发生迁移和转变,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本质是不变的,因此教师更需要进行学习方法的讲授,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避免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
        (二)缺乏互动的交流方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是单方面的输出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赶上教师上课的进度,只顾一味地做笔记,对教师教学中讲授的知识不甚理解,到最后只有一大堆笔记,并没有起到真实的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太过缺乏,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用更加有效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积越多,造成问题的积累,学生的学习进入恶性循环。
        (三)灌输式教育仍然存在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进行灌输式教育,强行将自己主观认为好的记忆方式或学习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思索其原因,只有机械性的记忆,没有理解蕴含在问题和答案之中的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自主思索过程,会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提高、甚至下降的后果,考试过程中遇到新题型,无法了解出题人意图,无法判断是对具体哪一知识点的考察。造成学生花大工夫学习,在考试中却不见成效的后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布置生活实践作业,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布置生活实践作业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现高中地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方法。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就必须要让他们真正进入生活当中去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和应用,由此来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为他们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带来助力。例如,在完成《乡村和城镇》章节的教学之后,我就将本章节的问题研究以课后实践作业的方式布置下去。

在该作业当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选择,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我会让他们进行至少30人的街头采访,看看百姓都是如何看待“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这一问题的,由此做好以生活为基础进行学生的地理教育,为他们的地理素养构建带来助力。
        (二)引入生活化案例,辅助知识解读
        在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以“环保出行”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对这一话题并不陌生,他们平时会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对各种出行方式也十分熟悉。这一生活化主题能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乘坐公交车、私家车出行的利弊进行分析探讨。经过讨论,学生认为,选择公交车出行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积极影响,而选择私家车出行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结合本课的主题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选择公交车或自行车出行,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从而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生生互动
        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沟通、生生沟通,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构建良好教学氛围时,教师需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例如,在教授“地球上的大气”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简单实验构建教学氛围:预先准备彩带、气球以及吸耳球等物品,让学生利用相关物品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彩带为什么会飘起来”“风力大小与距离和压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问题。待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适时点拨,不仅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还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与数学、物理融合,使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简明化、精确化
        地理学科的很多内容是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比例换算、时区跟区时换算、经纬度换算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知识支撑。在教学“时区与区时”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师直接教学,可能会让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中的数轴知识,以横轴代指经度,纵轴代指维度,就能够直白地展示时区的分布,区时的换算也变成了简单的“东加西减”数学法则计算。再例如,在讲解《对流层气温跟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时,能够将该知识点换算成物理中的辐射波长,用长波辐射跟短波辐射的差异解释对流层气温跟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的规律。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入数理知识,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让解释更具说服力,让一些计算更具直白简单,这有助于学生突破地理学习的重难点,减少学生的地理计算错误,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发展学生的类比迁移思维。
结束语
        总之,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我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培养新世纪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尤为重要。师应当以对教育、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遵循党与国家的指导,为地理学科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生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智力,2020(25):149-150.
[2]郑美华.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73-174.
[3]高忠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散文百家,2019(06):139.
[4]张庆迎.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9(14):181.
[5]高艳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4):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