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1 陈辉2
1.新乡医学院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2.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话题。党在十九大以来不断强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全能型建设者和创新型接班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环境、新要求和新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形成更大效力。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与国情相结合,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有效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的表层化、形式化、教条化的弊端,实现“知、情、意、行”的结合,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国情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国情,即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一定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社会性质。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对中国国情做出全面而又深入的探索。只有了解国情、基于国情、围绕国情,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思想理论教育中,只有将现实国情融入思想政治理论中,才能将理论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因此,国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同源、同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前提。国情教育不仅为思想理论教育提供现实的实践支撑,而且有助于施教者如何有效的运用教育政策,将现实的教育内容让受教者内化于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正确的国情观是认识了解国情,一切从国情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决策,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也可以说,国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性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国情教育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国情教育属于政治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政治元素、又有思想元素、道德元素。在社会发展中,政治性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和核心。在教育中,国情教育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方向的核心要素,但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国情教育在政治要素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又要处理好政治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政融国情、国情促思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科学化”,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国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场合上指出,“探索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理念,结合大学生实际在供给侧改革、教育链构建、新动能培育等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近几年来,不管是宏观理论政策方面,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和质效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多维度、全面的系统工程, 教育者、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及受教者都身处其中,其质效的实现受到多层面、多系统、多维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新环境、新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明国情、知国情是固本意识形态、国家文化自信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自我全面提升的需要。
(一)国家文化自信的需要
在信息多样化的大数据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锋、交错、交融,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我国意识形态受到空前的挑战和冲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文化、文明、道德和价值,意识形态安全即国家文化安全。当前,党把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列为国家四大安全,将现实国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知国情、明思政、强文化,改变当前只听不懂、只学不用,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去意识形态化”的现状,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固本化元、内化于心,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也是提升国家文化安全以及文化自信的意义所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发扬,文化背后的力量,更是需要青年一代坚守弘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能够及时得到防控,靠的是中华文化的凝心聚力,靠的是中国制度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才让疫情得到及时控制。正如张维为所说,“从中国人‘抗疫’的品格中体现的‘生命至上’、团结精神、责任心、 ‘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五大价值观,与西方国家的商业利益优先、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群体免疫’理念、放弃救治老人等做法截然相反,是对西方价值的一种压倒优势,形成一种价值观上的心胜。这种中国价值观传统基因极大地影响着青年一代。同时所呈现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切切实实给中国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从文化视域来看,国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加强学生政治信仰建设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安全和文化安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
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用新思想、新思维、新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让大学生能够在意识和行为层面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内化于心的文化权威,对民族信仰有充分的接纳、理解和坚守,真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样文化信息中有正确的自我选择意识和辨别能力,充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维护”,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心连心,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尽心出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同水同源,因此,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国情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融合,不仅是教育层面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层面的问题,是高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严肃课题,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苗孕穗期,需要精心教育和栽培。”在高校教育中,专业知识是树枝,思想道德素养则是树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育人的灵魂。在高校教育中,需要针对新时代青年的特点结合国情、党情和民族情进行着重引导和教育。当前大学生大多是“00”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新时代的青年有着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特点,也有着自身诸多问题和矛盾。他们既希望了解国家、认识社会,又对社会诸多事宜、各种信息缺乏辩证思考、独立判断能力;他们追求理想、崇尚自由,但看待具体事宜时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既希望被社会认可,又有时候有些自我中心;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探索,追求独立,但是缺乏社会认知和经验,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充分,往往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大学生所呈现的这些自我意识矛盾,需要正确的意识形态进行引导,需要用有力度的、生动的思想文化对其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特点特性进行创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把握教育时机,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和事件热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我国的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进而“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例如在在建党、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国情、党情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民族情。在贸易战、“香港暴乱”、“新疆棉”等事件中,引导学生对国情充分的了解,才不被虚无主义所蒙蔽,才能有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因此,在新时代教育中,只有立足国情的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中;只有培养学生对国情充分的了解,教育内容才能被认可、接受;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新,教育才能内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实效。
三、国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国情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主导与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在服务于社会政治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主导和核心。在教育中,只有以坚定政治方向,明确的政治立场,才能旗帜鲜明的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活动,因此,从属于政治的国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性地位。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研究思想、道德和心理的全部内容,而是研究政治对思想、道德和心理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研究个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健康对其政治人格的发展以及对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秩序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所在,国情教育正是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因此,国情教育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所有内容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国情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强化作用
国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着眼政治大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主要发挥政治功能。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教育,都属于国情教育。国情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提高的政治素养,更好的了解党的发展和各项决策,从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信仰,进而忠于党、忠于祖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迎接建党百年、走在强起来路上的中国需要明确何种民族精神和民族姿态。国情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融合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的统一体,从理论体系看,在多元化的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整合现代化文化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民族精神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中华文化、科技、航海等文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社会发展看,中国的经济、国防、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等等,不管是中国的历史还是现在,国情教育都是以一副生动的画卷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精神。从教育目的来看,二者如出一辙。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国情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强化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胡永松.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出版社,2018.
5. 骆郁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宋晓宇,赵琴.国情体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06).
7. 许猛,孙明明.分析政治元素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3(06).
8.徐丹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爱民情怀培育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辅导员研究)培育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教育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XMU20FB0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研究”(项目编号:XXMU20F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