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铭弟
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中学 广东省湛江市 524030
摘要:音乐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关于音乐德育功能如何实现,理论界有很多关于音乐德育功能的论证,但是关于中学音乐课堂德育功能实现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却很少。据此,本文以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分析为讨论方向,论述了高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实施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缺乏优化的对策,进一步明确德育的重要性,为实现音乐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提供理论支撑,对促进发展中学课堂德育渗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音乐;德育教育;分析与研究
引言:
高考为高中教师和高中生带来巨大的教学和学习压力,部分教师对高考主考科目教学的重视,导致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难以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高中音乐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从育人角度方面来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作用,在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下,构建高中音乐课堂渗透德育,促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创新,以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基础,在实践中提高高中生的音乐素质。
一、依托音乐欣赏,传递德育精神
音乐教学包含很多内容,音乐欣赏就是其中一种。教师可亲自演奏音乐,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歌曲,让中学生欣赏音乐,而中学生则可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旋律、节拍等手段,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高中生处于素质培养、道德观念形成的年龄阶段,音乐教师应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促使高中生的道德观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将德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不仅迎合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素质要求,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渗透性,引导高中学生不断挖掘音乐所蕴含的各种内涵,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1]。
以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教学《生命之歌》为例。此课的意旨是音乐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命历程,谱写着人类的生命之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德育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介绍的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辉煌,到人生终结的曲目,通过聆听不同阶段的音乐,体验在生活中,音乐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作用从生命的诞生开始,直至生命的终结,音乐见证着每一个神圣的仪式伴随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同时音乐能表达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思考与眷恋,可以描述艰难坎坷的人生旅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充分认识人类生活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二、立足音乐活动,渗透德育思想
仅教授音乐理论内容,对高中生来说,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这种教学若无一定的实践活动作为辅助,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身为音乐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学生开展音乐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并以此为载体不断渗透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开展合唱比赛,激发高中生在课堂上自由分组,进行合唱选曲,从合唱选曲时出现分歧,到合唱比赛中出现合唱声不齐等现象,表现出高中生缺乏合作意识,而通过对比赛过程的反思,高中生可以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去表演音乐剧,通过学生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可以促使学生对照自己身上是否存在某种不良的思想品质,如果存在,及时改正,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聚焦爱国情怀,催化学生素养提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个人或集体爱国心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世界上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也是人文教育的关键,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思想休止和道德境界,能否赋于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能否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核心,具有奉献精神,人文素质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以及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公民。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党和国家的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不能采用灌输式教学,而应该采用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固定的教书育人,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教师应不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2]。以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为例,这部作品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一首中国协奏曲。引导学生欣赏这部作品,首先要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与历史背景。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曲为历史题材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让学生充分体会抗日战争时期,军民誓死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基于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
每个民族,都必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原因在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意识认知,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而在这众多的文化特征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透过音乐课,教师能描绘出文化历史发展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化自信。以《多彩的华夏之音》章节戏曲篇为例,教学过程中通过鉴赏戏曲,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戏曲风格差异,了解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鉴赏了解到了各地方的戏曲有各自的特色,厚植学生民族文化。此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热爱、传承继承历史文化,以《多彩的华夏之音》章节民歌篇为例,教学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民歌历史发展,通过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相互衬托,引导学生感知民歌表达的语言、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进一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结 论: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我国近年来倡导的教育任务,这是教育的根本和根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姚亚明.新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渗入——评《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J].中国油脂,2021,46(03):163.
[2]林典.爱国主义音乐与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与探究[J].艺术评鉴,2021(02):118-120.
[3]诸葛冰洁.即雕即刻复归于朴——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J].黄河之声,2017(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