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玉溪63100)
摘要:我国云南省素来是少数民居聚集地,其中佤族是当中一个传承历史悠久的民族,佤族人民生活中喜好歌舞,舞蹈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木鼓舞是佤族传统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它不光是能充分表现出佤族人民的民族风俗,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文化象征。因此,本文从生态审美角度对佤族木鼓舞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佤族文化;木鼓舞;自由欢快
佤族传承历史悠久,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佤族人民世代在大山中生活,歌曲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寄托。作为佤族极具代表性的舞蹈,木鼓舞主要包含木鼓舞、剽牛舞、迎头舞、甩发舞、刀舞等等。这些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需要用木鼓来进行伴奏,所以统称为木鼓舞。和其他舞蹈不同,木鼓舞主要被应用于祭祀活动,舞蹈风格较为庄严肃穆,和木鼓的制作过程息息相关。
一、佤族木鼓舞特点
(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佤族文化当中,木鼓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木鼓在木鼓舞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有了木鼓的存在,才会导致木鼓舞的诞生。早在佤族母系社会的中后期,木鼓就已经被发明出来。由于佤族先民的居住地多为崇山峻岭和山谷林海,尽管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但经常会受到野兽的侵犯,生命和庄稼的安全时常受到威胁。相传,某一次野兽再次侵犯了佤族人民,在危机关头,一些较为冷静的族民开始敲打空心的树桩,巨大的响声恰好震慑住了野兽,最终成功将野兽吓退,也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佤族先民找到了抵御野兽的办法,保护了族民生命和庄稼的安全,于是就仿照空心树桩的原理发明出了木鼓。经过一年的努力,佤族人民实现了粮食的大丰收,为了庆祝,大家围坐在木鼓旁边,开始自发性的舞蹈。几乎所有的舞蹈动作都和生活中的动作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是木鼓舞发展到今天的主要原因。每年春天,佤族人民都会定期举办木鼓舞活动,在我国舞蹈历史当中,木鼓舞一直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历久弥新。
(二)具有积极的民族精神
木鼓舞通常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使用,其作用主要是沟通神明、娱乐自身,这充分说明佤族具有较为强烈的宗教信仰。在进行木鼓舞中的每个动作、每次放声高喊,都代表了佤族人民对神明的崇高的敬畏[1]。在木鼓舞中,剽牛舞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牛”在佤族文化中代表着祥和、庄严,在佤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佤族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衍生和完善的,作为佤族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舞蹈,木鼓舞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改变,但每次改变都象征着佤族的进步和发展。如今佤族人民单独为木鼓建造了木鼓房,木鼓本身的做工也随着现代技艺的发展越来越精美细腻,同时也逐渐增加了舞蹈动作的难度,这不光代表着佤族人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还说明佤族人民对自身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对艺术的追求更为积极。
目前我们能观赏到的木鼓舞,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变迁,经过了无数次的完善,发展而成的。关于其他文化,佤族现存的资料十分有限,但唯独木鼓舞是一直从母系社会流传至今的,要想充分了解佤族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研究木鼓舞入手,由此可见木鼓舞在佤族文化中的地位。
二、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的思考
(一) 取材广泛、难度不大
作为佤族传承了上千年的舞蹈文化,木鼓舞集中体现了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木鼓舞中第一段拉木鼓当中,族里的壮年男丁清早到山上砍柴,之后带回到寨子里等待魔巴的指挥。这当中从拉木鼓,再到敲木鼓,都将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舞蹈末尾,大家一起载歌载舞,舞蹈内容也大都取材自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具体舞蹈虽然有固定的动作,但实际跳的时候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挥,自由欢快才是木鼓舞的舞蹈精神所在。由于木鼓舞涉及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舞蹈动作较为简单,所以在当地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超脱世俗、特点鲜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也同样充斥着形式各样的舞蹈,如广场舞、儿童舞等,还有许多舞蹈社团的演出,他们通过令人炫目的动作和技巧,给予我们极大的感官刺激。尽管佤族木鼓舞对舞蹈技巧没有过多的追求,表演人员也没有经受过系统的舞蹈训练,但他们全都是用心在跳。在视觉上,木鼓舞虽说没有给我们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但却能够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佤族木鼓舞完全区别于其他舞蹈而独立存在,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尤其在木鼓舞末尾的敲木鼓阶段中,在木鼓声的节奏下,人们载歌载舞,彻底将整支舞蹈的气氛推到了高潮[2]。在佤族文化当中,木鼓舞可以愉悦神明,以此来保佑第二年的庄稼丰收、健康无恙。木鼓舞没有任何现代乐器的伴奏,有的只是木鼓声、人们的歌唱声和笑声,就算没人鼓掌,他们同样会满怀期望,这也是佤族木鼓舞的精神所在。
(三)淳朴豪迈、粗犷大方
舞蹈和音乐二者是一体的,在跳舞的同时不可能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不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舞蹈的理解。同样,佤族木鼓舞也同样离不开音乐,但不同的是,木鼓舞需要的音乐则是佤族人民的歌声。在木鼓舞第三段的敲木鼓阶段,所有人都随着木鼓一起舞蹈,场面极度火热,这彻底表现出了木鼓舞淳朴、豪迈、大方等特点。
结语
自从建国以来,在我国社会文化持续繁荣的今天,佤族木鼓舞也同样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舞蹈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淡化,在经过许多业内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木鼓舞终于被搬上了舞台。尤其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木鼓舞演出都深受人们青睐,很大程度上给予那些忙于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深深的震撼和启迪,同时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了解佤族,了解佤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萌萌. 探析佤族木鼓舞的渊源与现状[J]. 文渊(小学版),2020(8):286.
[2]额瑜婷,裘亚萍. 西盟佤族木鼓舞形态演变研究[J]. 普洱学院学报,2016,32(4):5-8.
作者简介:陈刚,男(1974.9-)、回族、云南玉溪人,学士学位,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