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2期   作者:蒋艳红
[导读]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源泉,阅读是语文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小学阅读更是关乎长足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蒋艳红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东新中心小学    ,江西省南昌市330209
        摘要:语文是素质教育的源泉,阅读是语文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小学阅读更是关乎长足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由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小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兴趣;有效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是不能缺少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获得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阅读当成重中之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兴趣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经验。
一、发掘文本魅力,强化学生阅读效果
        小学时期,是学生长久发展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结合现今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想要做到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读文本、深入了解文本,就需要教师通过结合文章的人文社会背景、作者的人生历程、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文章内容,深入发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以上内容以及教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传授给学生。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寻找一些与课文相似主题但写作手法有所区别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体会,对比不同写作手法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魅力的过程中,要着重于对文本内容传达的感情和思想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类型、文章的行文风格、作者的写作意图[1]。在深入了解文章,体会到文章的魅力后,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会大大吸引学生,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兴趣也会随之提升。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内容的中心就是“小兴安岭”,文中写到“我国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一样”,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兴安岭与海洋联系起来,让小兴安岭的形象变得具体起来。教师就需要注重对课文中这些描写景色的美妙句子进行分析,讲解这些句子的优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美好词句带来的魅力,从而产生对文章的阅读之心。
        在教学时,教师要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文本魅力时,教师还需要以学生的角度去看看文章,清楚明白文章中有些哪些内容会对学生造成阅读困难。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中,描写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其中所运用的“喃喃”,“眷恋”,“踌躇”等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生僻词,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词语的意思。只有清楚了解词语的含义,才能让小学生的阅读更加顺畅进行。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文章情境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启蒙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心强烈、模仿性强,学习氛围对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提前了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2]。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情景教学设置一个有趣味性的切入点,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入到阅读情境中。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乡下人家》这一课时,可能现在许多城市学生对于乡村都是陌生的,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似的乡村照片,让课文中描写的“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一群鸭子游戏水中”,“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等田园风光变得真实又生动,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此时,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让他们深入品味课文中描写场景所运用的词句,并且将图片与文章内容一一对应。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主动沉浸在阅读氛围中,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文章描写的事物,更好地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更能达到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设置阅读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式教学法是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把课本上需要教学的内容设置成一些层层渐进的有关联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通过一步步探索问题的答案,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在采取这个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几点问题:首先,教学问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关,最终能实现教学目的,要做到问有所得;其次,教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自然连贯,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深入而深入,让学生跟着问题在课文主动寻找答案,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最后,因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实际水平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内容来提问,避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而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障碍[3]。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观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大自然奇观,且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或是了解过什么奇观?”让学生通过问题活跃思维,深刻理解“奇观”的词义,此时,教师再由“奇观”引出“钱塘江大潮”,进入到课文教学中,通过播放观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之处。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逐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写《观潮》表达了什么样思想感情”,“看了观潮的视频,你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吗”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反复多次的深入阅读课文[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加深对文字的热爱,最终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文本。

参考文献:
[1]邓丽荣.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01):18.
[2]卢莎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2020年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二),2020(02):468-469.
[3]梁简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激发策略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6):86.
[4]李亚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性[J].2019年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六),2019: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