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武
昭平县富罗中学,广西贺州542800
【内容摘要】 美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美育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积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美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多次强调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形成中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科中美育渗透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在塑造人格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陶冶学生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最大的作用是如何将语文教学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人性美。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巧妙方法,将美育充分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升华他们的感情。教会学生不断从课本中领悟到美,学到美,从而使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社会美,通常是指精神美、心灵美。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 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精髓之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所以,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富有逻辑性和吸引力。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艺术美。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春雨般渗透到学生心中,从而达到美育目的。
三、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鉴赏美。通过对文本中精辟、优美词句的鉴赏,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并对词句的内涵有精妙深刻领悟。为此,教师应对教材充分运用,鼓励学生在语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意蕴深邃、形象典型、意境优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作品的情趣和境界进行欣赏,充分感知美好的文学形象。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获得审美愉悦。
2.创设学习情境,品味文本意境美
为了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教师应对课堂进行美学解析。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鉴赏美,自觉形成美育感受,接受美的熏陶。教师应从美学视角解读文本内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字里行间的美。为了直观的展现美,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为顺利开展美育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四、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例如对九年级下册14课画家李可染所写《山水画的意境》的讲析,首先教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将文中精彩的句子找出,再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对相关美术大师的绘画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意境之美。在巨大的美感冲击下,与作者情感形成深深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出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巧妙方法,将美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让语文课堂上洋溢着美的旋律,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之能力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以此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 林清凉.2013年中国美育研究述评[J].美育学刊,2014(03).
[2] 胡经之.蔡元培的美育精神[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3] 罗祖良.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