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发
四川省三台县三台中学实验学校
摘要: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素养共有三种,分别是地理技术素养、地理科学素养与地理人文素养,这三种素养统称为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核心素养当中人文素养是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文化与地区特征的最佳方式,在教学当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还能够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对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的重视,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格外重视,使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当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当中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个人素养,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世界地理知识。
一、培养探究能力,渗透人文素养
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应用传统的题海战术,对地理知识的教学也是以死记硬背为基础。【1】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异样的情感,不愿意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当中,蕴含其中的人文知识更是难以得到展示,人文素养的培养效率难以得到提高甚至学生根本感受不到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知识。
比如在《常见地貌类型》教学中教师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在自主探究当中接触到人文素养渗透点,教师再将这一渗透点进行放大以完成人文素养知识的渗透。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常见的几种地形地貌,比如高山、平原、盆地、沼泽等等比较常见的地貌并尝试在其中选出几个地区。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要对我国的地貌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记录并推测其中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及产生的原因。展示当中教师要通过基础地貌、周围结构以及经纬度等进行全面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一个地区不同地貌所衍生出的不同文明。随后教师还可以对地区的民族风情、事物、繁衍生息的方式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知识的拓展形成更加全面的地理认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并在讲解当中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逐渐带动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培养意义
高中地理课堂当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师需要正确的意识到学生个体上的差异与不同,只有选择针对性的渗透方案才能够让学生在合适的方式当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与发展。【2】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的运用让高中地理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提高的平台,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
比如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之中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人特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在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先展示我国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让学生在对比当中选择自己最为感兴趣的一方并展开辩论。在辩论当中双方要竭力表达自己选择一方的优点,其中地域文化能够成为学生辩证的有力武器。在学生辩证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开放相应的素材让学生查阅,从文化、生活、习俗以及环境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论点设计。在学生素材收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城市与乡村产生更加全面的印象,学生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相应的知识。在这种方式当中学生能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应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探究,探究当中学生对地区特色的逐渐理解也能够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相对教师的讲解而言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更加高效,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的效果也更加优秀,在潜移默化当中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促进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成长和进步。
三、借助教学活动,提高人文意识
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的运用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地理学科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与人文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更加重视自身的人文素养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提高。
比如在《区域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当地的自然结构与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课堂当中思考如何让所在地区得到改变与发展。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通过多方信息的运用使学生对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了解,也可以根据文化常识寻找能够进行文化输出的方式,以文化输出作为基础途径使特定地区攻坚脱贫。在这一方式当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更加优秀,逐渐产生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任务十分重要,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对人文知识的渗透有着较为独特的优势。在教学当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让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提高,在活动与教学当中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让学生成为新时代当中的自强青年。
参考文献:
[1]呼良.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信息的挖掘与传递 [J].成功:教育,2018(04).
[2]何慧.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知识经济,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