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蔡文衡
[导读] 篮球是一项具有锻炼性的体育运动,它具有着较强的娱乐特征
        蔡文衡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523600
        【摘要】篮球是一项具有锻炼性的体育运动,它具有着较强的娱乐特征,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在课余时间,紧绷的精神状态得到放松,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篮球的教学当中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同样,能够在学生运动过程当中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体育运动,将篮球项目加入体育课程当中。本文将针对小学生篮球课程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在篮球课当中所融入的教育训练。
        【关键词】统合训练;小学体育;篮球教学
        【正文】现如今,我国体育课程各地区发展教学情况不一致。篮球教学的条件也是如此。关于体育课程的建立,体现了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的有关政策和基本精神。注重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针对现在大部分的小学生,所出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显示大部分小学生的感觉统合功能存在障碍问题。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内涵及其基本认识
        感觉统和的训练主要是训练人类最基本的感觉。其中可分为触觉、运动感觉、前庭平衡觉等。同时,感觉统合是指大脑从身体的各个改观传达出来的信息。进行多层的分析处理,做出正确的效果,使整个身体和谐地进行运作。当大脑对于这些感觉统合协调之后,才能帮助人类完成复杂的活动。其中包括认识能力,自控能力,理解能力等。当这些能力发生问题时,称为感觉综合失衡。
        二、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把感觉统和理论作为辅助,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去,在小学体育课程活动当中,体育活动课程内容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学生体育活动兴趣提高。在课程效率上面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强的一个阶段。在强烈的好奇心下,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感官系统的培养课程当中。
        三、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理论
        3.1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感觉统合分为多种,当触觉感官失调时所表现的则是神经的灵敏度降低,学生出现爱哭,比较情绪化、胆小、怕见陌生人、害怕人触碰、性格自闭等。
        当前庭平衡觉失调后,会出现身体不灵活、多动视觉空间不加、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方向感不明、姿态不端正等行为。
        当固有平衡失调时,会出现多动不安、脾气暴躁、手脚不灵活、容易摔倒等现象。
        当本体感失调时,会出现笨手笨脚、语言表达不顺利、多动不安、创造能力不足的现象。
        3.2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分为两种因素,一种是内部原因,一种是外部原因。
        从内部原因上来说,学生感觉统和失调早期可能是因为在母体环境中,因为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母体没有及时的摄入营养进而导致在发育过程当中出现平衡力失调。出生之后,听觉和味觉等感官不断受影响,进而刺激大脑。在哺育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适龄基本能力训练,缺乏互动游戏。
        从外部因素上来说,对学生的教育有误,在精神上爱抚情感感不多,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因素,也是学生缺少伙伴沟通的家庭环境。最终导致在讲话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分享互动、动手能力无法发展,忽视体育活动的锻炼,造成感觉统合失调。
        四、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4.1学生自身不重视
        在我国小学课程中,普遍现象是学生对于体育科目不重视。学校增设体育课的目的还停留在应付检查和升学率上,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不到位,在繁杂的基本课程以外,能够让小学生放松身心的课程,也就是一周几次的体育课,体育课的设立给学生往往是造成课程松懈的错觉。大部分的学生在体育课上都是自由活动的表现。根据现在手机的出现和网络的发展,学生对于自身的锻炼体育素质能力也并不很重视。


        4.2体育设施不完善
        学校对于体育课堂的忽视,造成的影响偏大。无法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学校的财政支出,没有放到体育教材需要的设施当中去。只是一味的重视普通学科的基础相关课程培训,忽略了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一部分的学校没有几个像样的体育器材。提供学生上体育课的场地,也就是一个硕大的操场,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不会是完美的。教师即使想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学习性,但是由于教材的缺失,是教师不得不放弃一些教学项目。不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
        五、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策略分析
        5.1合理选择篮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有效刺激输入
        篮球运动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经常使用篮球可以促进学生的灵敏度,平衡力和柔韧协调等全方面的发展。对于小学生部分感官综合失调现象,可以利用篮球运动中的课程动作来刺激学生的前庭感官协调、触感协调和本体协调。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触感和本体协调的运动中。融合篮球课程中的传球模式,分成小组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安排两人传球,三人传球和多人传球等方式。掌握传球与接球的动作和要领,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通过传球的方式用手接触篮球,促进学生的触感协调。在双方和多方运球传球的模式当中。
        5.2利用旧有器材,改善旧有器材
        体育课中的教育器材都是原有固定的模式,对于小学生的自身来说,部分器材对于学生使用来讲是有难度的。学生的身高等达不到器材的高度。
        例如:在篮球课当中,篮球架的高度相对来说是较高的,学生在投球和运球当中达不到想要的体育结果,投不进球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学校相应的改进体育器材,把篮球架的高度改为升降式,降低球架的高度。降低到小学生身高可及的高度。把高度降下去,增加了投球数量。投中篮球的几率增大,学生们的积极性也随之而增高。
        5.3科学设计有关于篮球的游戏,寓教于乐
        科学的进行篮球游戏教学,增加体育篮球课程当中的趣味性。诱导学生热爱篮球运动,使运动达到最佳效果。科学的篮球游戏当中培养学生感官能力,逐步增加游戏难度,在游戏当中,循环对学生进行训练。
        例如:在游戏教学当中,可以采取投篮投球的模式,进行篮球游戏教学。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感官身体协调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在游戏中,教师先提供普通大小直径的篮筐,形成一个小组在组内运球,不规定的运球速度。进行一段时间过后可以缩小篮筐的直径大小,进而在组内继续传球,在比赛过程当中建立学生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最后一次缩短运球速度。增加运球难度。在循环篮球游戏教学当中培养感官统合能力。
        5.4平衡篮球体育课程中的性别因素
        性别因素在篮球运动当中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部分学校中女生对体育参与不足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在篮球当中非常明显,大部分的女孩子对于体育中的篮球不太感兴趣,导致体育项目被列为男生的专属这一错误认识。这一错误认识可能会影响部分女学生,对于篮球体育有兴趣也不敢去尝试的事件出现。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应及时对女学生进行教导。平衡其中的性别因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无压力的参与其中。
        5.5将体育教学目标和感觉统合训练目标有机结合
        每项运动的项目体验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效果。在体育过程教学中,每个教学项目给学生带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教学项目中的感观变化来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学生的自身反应,建立相应的感觉统和训练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爱好,感觉同和训练与体育内容相重合,增强运动的刺激性,达到双重目的。
        【结束语】篮球活动在集体中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只有在协调的环境中形成的队伍才更具有坚定特性。要求目标一致,动作统一的协作成员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感统训练和小学生的篮球体育项目相融合,拓宽了感统训练的领域,符合小学生体育教学的要求。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感官统和状况进行改善。促进了小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帮助感统失衡的学生进行矫正。
        【参考文献】
[1]陈湘,陈阳阳.幼儿体育活动对其感统训练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1):104-105+109.

[2]张康,冯亚宁.小学体育篮球教学引入游戏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9):179-18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