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信妞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 265500
洒下的辛勤汗水,必将浇灌出参天大树;闪烁的智慧火花,必将点燃万盏明灯;回荡的欢声笑语,必将融化千难万苦。
——题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庭与学校教育共同配合产生了“1+1>2”的效应,同时激发了家庭和学校的动力。
案例回溯
我班小凯同学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急躁,气质类型上属胆汁质,经常与老师和同学产生冲突。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和沮丧而产生攻击行为,经常尖叫,踢人,打人或摔东西,甚至于放任自流来表示自己的愤怒,但其思维活跃,课堂回答问题积极,也有一定的交际感染能力,在班级中成了严重的“染色体”。因此要管理好班级,使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教育好小凯可是关键。经过各方了解,我发现家庭是产生其这种性格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原来这个孩子来自组合家庭:父、母亲均为离异后重新组合,母亲为后母,家庭条件一般。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子之间的沟通很少;母亲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更是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唠叨孩子。
教育过程
看着这个“问题”学生,我痛心疾首,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了原因:他缺爱,缺乏沟通和引导。我决定用爱去温暖他、感化他,与他交朋友使他能够重新站立起来,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于是我及时找了孩子的家长,告诉了我的计划和想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配合。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了解他、尊重他
尊重“问题学生”是做好教育和转化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听从你的教育,接受你的批评,才会与你真心交流。最初沟通时,小凯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谎言来欺骗我,蒙混过关。于是,我选择在其它一些场合(比如课间或者体育课等非正式的场合)多次找一些生活和学习当中比较轻松的话题与他谈心,一步一步地了解他的想法和他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段时间后,我赢得了他的信任,他把我当做无话不谈的朋友,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地配合改正。我特别利用他们家庭的特殊情况来教育他要好好学习,为这个家的将来努力一下;利用他较成熟,想法较多的特点教育他要承担起一个家庭中男孩子的责任,做什么事要考虑一下他父亲的感受。在一个学期中,我一直没有放松和他的交流和对他的管理,他的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班级管理由此变得十分轻松。我认为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应该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
老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声色俱厉的批评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要动辄当众指责,给学生留足面子,事后和他们促膝谈心,交流引导,用陶行知的“三颗糖”来肯定和感化他们,使我们的鼓励、期待和希望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只有老师和学生互相信赖,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孩子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赞许和真诚的微笑一个也不能少,我们要给予孩子关心和理解。
2、子不教,父之过,教给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小凯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父亲常年务工在外,无暇教育孩子,所以,家庭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后母身上。因此,我建议小凯后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聊聊学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要抓准时机认真的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3、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由于成绩差,自己在心里面便产生了很多不健康的想法,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老师肯定不喜欢自己,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叛逆心理:越说的多越不做,同时对自己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使孩子一步步走向堕落。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呢?首先告诉他,老师不会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差就不喜欢他,成绩差我们一起努力,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他;其次,告诉孩子,他的身上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比较讲义气啊,劳动出的力最多,为班级争了光啊等等,让孩子看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引导,小凯在班级内的表现大有改观。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恨铁不成钢,以爱的名义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心理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案例反思
1、沟通家长,亡羊补牢。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碰头,交流沟通,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失误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配合老师从头开始,下大力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气,做好孩子真正的监护人。
2、多些赞赏,少些责罚。班主任要善于发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极小极小,也要适时地予以赞赏,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推动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3、多点耐心,少点急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长期养成的坏习惯,想要他们在短时期内改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好过一段时间后,还会反复发作。教育转化这类问题学生特别需要耐心,只能慢慢来。如果急于求成,教育几次不见效果,就简单粗暴起来,或辱骂,或重罚,就会前功尽弃,学生就会无所适从,结果丧失信心,破罐破摔,或者恼羞成怒,与教师对立,酿成很多事端,搞得教师焦头烂额。只要不那么急于事功,这种学生中很多人是可以慢慢进步的。
总之,教师和家长必需用爱心来教育孩子,学会运用赏识策略来教育孩子。只有教师与家长、学生共同付出、凝心聚力,相信迸发的能量一定会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