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刘德斌
[导读] 了解一个国家、民族,首先要了解她的历史。作为新中国的执政党

        刘德斌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了解一个国家、民族,首先要了解她的历史。作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她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72年的辉煌历史,带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为了更好地读懂中国、理解中国、定位中国。我们在了解自身的同时,需要把中国共产党放在国际视野中加以比较,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分析新中国为什么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采用“三权分立”制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让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树立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国际视野、百年大党、历史传统、国际比较
        一、国际视野的含义及重要性
        国际视野,顾名思义,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国家间、社会间的联系和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改变,我们看到自己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所以自信度不高。过去包括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思潮充斥着我们的大脑,稍不留神,就会被外界的话语“带节奏”,影响我们的判断。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过去的视角里,或者只看一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往往会形成片面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入新世纪后20年的发展,我国整体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上亿人口的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神舟号飞船、量子卫星等航空航天事业的进步,高铁里程世界第一……特别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我国的成功应对使得民众切身实地感受到国家道路、制度、执政党的优越性,这些成就让我们的自信度有了很大提高。为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需要树立一种宏大的视野,把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民对自己国家所走的道路的满意度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理性与客观的认识。
        二、培养国际视野的途径
        我们要主动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可以通过各种视频、书籍,了解那些在战场厮杀、在地下从事最危险工作的共产党员,他们保家卫国、不畏强敌的精神,能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什么叫爱国主义、什么叫家国情怀。然后,去比较、分析,为什么中国人身上的这种精神气质表现得这么明显,那么西方国家的民众是不是也和我们差不多呢?要让大学生了解、热爱、传承、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汲取这些文化基因,探究这些文化对我们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高校在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际眼界,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国际视角。例如∶每学期的思政课,可以安排三至五节课,到本地的乡镇企业、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去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员工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与看法。在农村中,可以让他们去试着干些农活,了解基本的农业工具使用方法,某个村的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等,让学生看到国家相关政策在农业领域的落实。同时,让大学生更广泛地涉猎世界历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思维工具,对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积极地改造世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国门,与国际青年加深沟通和了解,使其在交流互动中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在放眼全球的同时,批判性地吸收当今世界先进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回顾这一百年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自身能够屹立百年不倒,在她领导下的中国,为什么能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呢?试想,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今天会是什么样?或者换个角度想,如果是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又是怎么样呢?他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吗?能有脱贫事业的推进吗?也许可能还让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自由航行,也许国民政府事事都要看美国脸色,也许像日本一样与美国签订了一纸《广场协议》,从此经济一蹶不振几十年,更不要说与西方国家叫板,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也是有限的,因为西方国家从不会想让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这样他们的既得利益丧失。所以,通过这样一种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际上是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选择。
党在英文中名叫“party”,其中“part”有部分的意思。同时,政党制度也是西方国家所开创的。我们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党羽”、“朋党”一词,但始终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封建制度下的“党”,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党”。他们始终代表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比如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没事干时就在办公室操弄一个类似于国会选举的棋盘,去计算自己所在政党当选的概率。这些无一不是在考虑如何在这个政权中取得统治地位,为自己的私人利益服务。这些“党”的性质,与无产阶级的政党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再具体一点的中国共产党,他们所代表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为了少数人或者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一点,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一个很大区别。


 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传统,但整体而言,中国的历史,统一是占主流的,也就是说,这需要一个统一的执政集团来稳定、巩固政权。同时,中国的地大物博所导致的区域多样性,也迫使统治者不得不推出一整套政治制度来治理这个国家。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乃至今天的政治制度仍具有深远影响,于是就有了毛主席那句“百代皆行秦政法”。在这种历史与国情下,如果冒然采用西方民主模式,就会出现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党派,互相争斗,甚至内战,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辛亥革命后,当时的中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制,一下子出现了成百上千个党,一时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发展无从谈起,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历史教训。
中国共产党具有一种红色文化基因,作为一个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取得民族独立的党,上百万党员、士兵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个代价不知道是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多少倍。当然,牺牲的代价也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大多数的党员,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政治理想,甘愿遭受“老虎凳”、“辣椒水”、“扎手指”的折磨。从事地下工作的党员,终日活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敌人展开暗地里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每次回家探亲的时候,可能还没和家人说上几句话,或者没吃上几口饭……就又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他们也许是父母的子女,也许是丈夫或妻子,也许是孩子的父母,但在整体利益面前,他们无疑选择了后者。无论是革命年代,亦或是现在的脱贫事业,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中国古代历史有重视民生的传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种文化基因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完美结合。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放在西方国家中,也许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种传统,军队与民众是对立的,美国出现社会的动乱或者自然灾害,军队或警察从来都是持枪警戒的。
中国共产党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导向。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安排,当然这也是在借鉴中国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以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与民族的复兴。
在决策机制中,我们有着“协商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实现人民整体利益最大化。[8]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规划能力也是很强的,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中,体现着我们从“学走苏联的路”转变为“走自己的路”。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感很强的民族,从时间取向上看,人类的时间取向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一是过去取向,比较注重传统和历史;二是现在取向,更关心短期和眼前的情形;三是未来取向,更注重以后的变化。过去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视传统的国家,中国人特别注重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总结教训。谚语中的“吃一堑,长一智”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9]所以,中国为什么特别重视近代史的学习,是因为近代以来我们国家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经过100多年的奋斗,才取得了民族独立,所以我们国家的忧患意识是特别强的。同时,我们国家选举领导人的制度和西方选举领导人的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国家采用的是“选拔加选举”的制度,这源于中国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政治文化传统,同时融入不少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做法,比方说民调,比方说选举、投票等等,领导人自身也必须在全国几个省范围内,担任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省委书记,治理过至少一亿以上的人口,才能有资格进入中央政治局以及常委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从而保证了一套政策的连续性。而西方选领导人则是无论是否有从政经验,只有你有钱,什么人都可以,表面上看起来很平等,但金钱政治实际上掩盖了事实上不平等,领导人的意志取向都会对这个国家的政策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历届政府的政策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往往是一届接着一届干,从大到扶贫事业,小到修一条公路,往往效率很高,几年内都会初见成效。但对于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来讲,一切着眼于现在取向,这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就是说他们的政策不具有连续性,往往是一届对着一届干。前一个政党的政策,刚实施不久,初有成效,然而下一个政党上台后就把此项政策推翻了,这些政党多数以反对党的名义存在。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西方国家政府的抗疫举措迟迟无法落实,这也暴露出中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从商鞅、王安石变法,再到戊戌变法。尽管有成功,有失败,但这种政治文化基因就在那。俄罗斯一位学者指出:“中国任何时候都不停留在原处,而是永远处在变化中。变化——这是理解中国总体思维特点的关键之一。”就连美国的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为中国共产党革新的勇气和力量而感慨。
        马克思主义传统与中国传统、实际的结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没有照抄照搬,所以没有出现外来东西“水土不服”的情况。马克思主义重视集体、人民,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这样的基因。所以,我们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之后,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不断进行实践、进行建设并尝试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维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N].人民日报,2019-07-09
[2]王翔宇.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J],《时代报告》,2018,(4):58
[3]张宏毅.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N].人民日报,2016-06-26.
作者简介:
刘德斌(2001-),男,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8〕12 号)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