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1 岳天天2 车奇涛1
1.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摘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进程中,大量的医学院校都基本开展了非医学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但是与之带来的是就业难度的加大。本文立足于中医类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需求,从学校培养方案、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探究。并根据现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中医类高等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
高等院校的就业是社会民生之本。就业数量及质量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青年学生的就业背后同时也决定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和谐。自从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活动以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年的社会难题[1]。这其中很多中医类高等院校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多维度发展的需求,设立了大量的非医学类专业。主要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多学科均衡发展的目标,同时也能够缓解招生的压力,使得专业类院校的各项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与之带来的问题就是中医类高等院校当中非医学类专业的师资和办学经验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降低,正更加激化了毕业生就业的内卷矛盾,使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1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特点
目前大部分的本科中医类高等院校都开设有相应的非医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一些公共事业管理、英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社科类非专业性质的专业为主。这些专业中有的与医学类专业紧密相连,在课程定位和教学体系的设置上与医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特征点,并且有交叉的地方。
1.1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来说实质在选择和从业职业时所具备各项能力的总称。例如能够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始终能够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等。这是一个人认知层次、智商和情商等多维度共同表达下的结果。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有效的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是一项重要的综合考核指标[2]。
1.2非医学专业就业特点
中医类高等院校的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定位清晰,方向明确。但是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比较局限。一方面,很多医学院校没有很好的拓展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仅仅是将其作为医疗领域用人当中的辅助专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将非医学类专业安排在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种中,这不仅局限制了学生们的就业选择,同时也减少了其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较模糊,不能够有效地发掘利用本专业实现多种就业渠道的方向。在专业的学习进程当中,普遍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来说,属于一门公共的语言专业。但是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已经将英语作为第二门拓展语言进行综合培养,中医类高等院校学生普遍都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这更加加剧了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的压力。根据相关的调研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读期间不喜欢甚至是不接受本专业。在校期间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这直接影响到了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甚至是在学校的进程中产生自卑的心理。在面对未来的就业时,往往展现的是一种悲观的态度。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部分学生对就业持过高的积极的态度,高估了自身的就业优势,将注意力仅仅是集中到了竞争力较大同时需求量较少的高等单位以及公办医疗单位等地,缺乏对自身专业实力以及知识既能掌握情况的客观认识,进而缺少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2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2.1学校因素
大多数的中医类高等院校的非医学专业的发展都处于起步或者是大力发展的阶段,受到客观条件、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条件设施的影响,其发展出现严重不均衡的现象。首先是是在师资力量上,相比较于医学类专业或者是综合类专业。英语专业所配套的青年教师比例严重不足,并且在人才层次的分布上,普遍不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其次是在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专业课的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当中,盲目的给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医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
这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使医学的专业基础得到很好的巩固。学生们对本专业的认识和界定和定位也更加的模糊,所以在最终的就业的方向时,就更加受到了限制。
2.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的部分企业也对中医类高等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这直接体现在招聘活动时,不信任或者不认可中医类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形成了刻板印象,让很多用人单位相信中医类高等院校是以医学专业为特色和强项的,所以一些优等的单位在人才选拔上并不直接考虑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这都造成了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当中产生了一些坎坷和阻碍。
2.3学生个人因素
同时,学生对于自己本身行业的职业发展以及自身能力的定位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缺乏对自己职业兴趣的确立和培养,所以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盲目地攀比或者跟风。同样对于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过度的自信或过于悲观,医学院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始终在学校内处于不自信的意识形态当中。这种状况很难通过学生工作或学生动员的形式来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3提升英语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3.1学校层面
3.1.1强化专业特色及优势,中医类高等院校的背景优势就是在发展好本专业的学科强势基础上,依据着学科背景以及市场特色需求来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过程需要依赖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纲领,合理的安排课程资源以及师资队伍。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结合着专业特长建立起英语专业和优势专业联系,但是这是依据学科理论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交叉基础上确立的。帮助学生们在已有的专业背景之下还能够有效的扩展和发挥其他优势专业之间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交融,互相渗透。在医学领域当中,英语翻译方向十分贴近市场的需求,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药品采购、产品研发、贸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对专业英语有着更加深入的需求。
3.1.2建立系统的和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学生发展为基本面,结合着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统筹安排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大一新生最初入学时,就积极开展新生的入学和就业指导讲座。结合自身的院校特点和专业培养夜色,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结合着座谈会以及校友讲座的形式积极开展就业需求分析,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
3.1.3加大对非医学类专业的宣传力度。学校在顶层设计层面上就积极主动的重视非医学类专业的就业和指导工作,积极组织非医学类专业参与到学校的主体建设活动当中,创造并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和就业环境。
3.2个人层面
积极调整个人心态,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能改主观层面上减少自己的抱怨和排斥,并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应对好自己在职业规划当中以及就业当中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技能,同时积极备选和参修医学类课程,将医学基础知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同等对待。同时充分的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和联系,让医学类专业背景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并参加学校和社会主办的各类就业实训和实习,尽早的建立起职业兴趣。充分了解好社会需求和各种优惠的就业政策,确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
综上所述,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场大考,尤其是对于中医类高等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来说,面对挑战,把握机遇,需要学校和学生们共同的努力。学校在协调好客观环境的营造以及资源的配置。学生也要结合个人优势调动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实力,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才能够为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就业形势助力。
参考文献
[1]梁蕊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现状研究——以某中医院校管理类专业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1):266-267.
[1]任丽平,彭艳秋,王柳行.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05):47-48.
作者简介:陈少峰(1984-10),男,汉,河南许昌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团委书记,英语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英美社会文化,大学生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就业创业一般科研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医药院校非医类毕业生就业影响问题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JC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