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7期   作者:吕晶
[导读] 伴随新课改持续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各个学科均产生深刻变化

        吕晶
        黑龙江省鹤岗市胜利小学  154100

        摘要:伴随新课改持续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各个学科均产生深刻变化,而教学变化的产生,均推动着基础教育事业向着更为合理且科学的方向发展。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教学体制改革的推进形成阻碍,如教学模式模式化及程式化严重,审美化不足等。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审美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审美化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策略
引言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里,美育被理解为理论上的美学与实践上的教育相融合,并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笔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美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美育的津梁作用和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对话等实施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陶冶情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审美化教育实施意义
        小学阶段所展开的审美教育需同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借助多学科同时展开,道德与法治学科除同数学及语文等多种学科具备同等教育意义外,此学科还具备一定特殊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负责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的培养,同时其中也蕴含诸多审美教育内容。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时,自身思维发展正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而此种抽象思维又同学生自身的感性经验密切相关,体现出形象性较强等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对审美教育予以足够关注。教师可借助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小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将学生追求美及认知美的理想、意愿加以启发,为学生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陈旧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并不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在甄选教学内容时,也常常是对教材进行照搬,缺乏创新,使得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较为枯燥,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小学生本性活泼好动、思维灵活,但在面对零散、枯燥、陈旧的教学内容时,他们的抵触心理较为严重,且容易出现走神、搞小动作等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此,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负责,并将其与时代发展、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等对接起来,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二)以讲述为主
        受到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常常表现出三分钟热度,缺乏毅力。部分教师并没有认真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而是盲目采取讲述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且缺乏新意,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导致小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应付的心理较为严重。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在符合小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以促使小学生自主掌握更多的知识,实现他们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三、审美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合策略
        (一)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教育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借助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展开方可实现的,教育活动的展开则为借助教师的讲解所实现的,可见,教师的讲解水平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授课过程中,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予以足够重视,实现审美化教育的逐渐渗透,致力于学生健全审美观的培养。

因小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现,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及加深记忆。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将学生所处的学校喻为学生的第二个:“同学们,家为温暖的避风港,在这个港湾中,只有每位家庭成员均积极参与、奉献,家才会变得越来越温馨、美好,而学生只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方可使学校变得越来越美好。”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可仅受限于课本所包含的内容,而是应将日常生活、教学知识二者相结合,激发师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可于心灵深处形成感悟及体验,回味人生道理,学生经此种感悟及体验后,自身情感将会得以升华,推动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力的提升,以此推动学生道德素养、审美水平的提高。
        (二)导自主道德学习,培养学生的价值探究能力
        打造“探究式”课堂是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极为符合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科,可以净化心灵,收获价值观的升华。这就更需要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去自主学习、探究,进而拥有较强的价值探究能力。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很多主题都可以设置为“探究式”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裁判”的角色,充分让学生主动体验和学习道德,得到“美育”塑造。
        (三)构建教学情境,感知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审美化,教师为学生创建一种教学“形式”方面的美尤为必要。此种形式美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等。因小学生年龄较低,因此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此阶段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思维变化大部分均来自于学生自身对于外界环境的直接感知,若外界环境可对学生产生良性刺激,则学生将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认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将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至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则需注重教学“形式”美的构建。以《图说学校》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此节课教学活动中可向学生说道:“同学们,现在已经成为三年级的学生了,针对我们的校园应该非常熟悉了,那么此节课就让我们介绍一下这所学校吧。”随后,教师便可让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学校某处或某个景物展开描述。教师在学生完成描述后,便可结合学生的描述将相应的图片向学生播放,借助学生针对某处的具体描述,帮助学生对于自身所处的校园形成更为深入的认知。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俯瞰学校的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以此为基础将平面图概念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在此节课教学活动中,可先利用亲切的教学语言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将自身注意力集中至学校的联想、回忆中,同时,借助幻灯片及图片的展示,可让学校呆板的平面图,逐渐富有活力,变得美丽,借此,学生可于感知校园美景的同时,实现自身学习兴趣的调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对新时代小学生有重要的德育意义,而且拥有很强的美育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道德意识,还可以增强审美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悟美、呵护美、创造美。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该科目的教研,并努力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美育”渗透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育花.审美取向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设计[J].福建教育,2020(25):34-35+55.
[2]郭柯敏.试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9(26):31-32.
[3]黄挺高.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插图的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王文婷.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美育探寻[J].辽宁教育,2019(07):25-28.
[5]王丽霞.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09):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