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妍
山东省莱州市云峰中学 261400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再加上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所以,要对其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法制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法制观念塑造效果,降低新时代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保证当代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指导教师应当利用课上教学时间对学生施加持续的指导,面向多数初中学生详细讲解具备较高生活实践指导价值的法制理念与法律条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考方式设置与法制教育有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并逐步修改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与授课方法,弥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中的潜在缺漏,使中学生学会主动使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普法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强烈的守法意识与社会归属感,在促使中学生透彻地认识到法律的社会意义的同时,使法制教育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一、《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的现状
深入分析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发现,还有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教师都在积极践行教育改革,但依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应更加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一类的主科学习,而像《道德与法治》一类的课程,只要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即可,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到德、智、体、美共同发展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更不会去思考法制意识形成的重要意义,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虽然部分教师在法治教育上提高了关注度,但由于长期实施单调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如果再利用枯燥的教学方法,更无法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严重影响。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和情感易波动的时期,对于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如果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没有一定的法制意识的约束,就会导致自身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规范,久而久之,自我意识膨胀,会促使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也是对青少年自我行为习惯的一种矫正,告诉他们哪些事情可以干,哪些行为对自身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法制意识的影响下,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正确认识自身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增强法制意识,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知识的普及,学生学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践行初中生的行为准则。这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组建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
校方必须合理调配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教育资源,组建高素质的思政指导教师队伍,通过重组教师团队进一步提高法制意识的培育效率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校方应当建立专业化教育人才培育机制,详细规定初中思政教师个人应承担的教学任务与育人职责,面向各级司法机关、社会团体聘请法学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化培训,提高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对法制思想的理解深度,使教师具备足够的法学知识储备组织分层次、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活动。为保证具体教学效果,校方必须对任课教师所制定的阶段性法制观念培育计划进行审核与管控,在不同时间段设置相应的能力培育指标与考核方法,并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态度进行科学评估,激发思政教师主动改进指导思路、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二)组织主题班会,开展法治辩论
就当前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每节课的学习中都是被动地接受一些法律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对相关法律知识形成浅显的理解,在法律内容上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就对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此,教师就可以将主题班会充分利用起来,以法治类的话题为辩题,引导学生展开思想上的碰撞,从而自主地对法律产生一种认知,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课内外活动教学中加强学生法律知识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竞赛与小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创作小品,从而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法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才能真正将法律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法律
法律知识较为枯燥,尤其是法律法条的内容设计较为严谨,且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对活泼好动的中学生而言,可谓是具有“天书”级别的学习难度。若教师直接将相对晦涩的法律法条搬进课堂,不仅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易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创设相关情境,将法律法规的内容融入相应情节、情境中,让学生以具体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法律知识,培养个人的法制意识。在情境创设上,一般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即教师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法律的案例,通过事件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其中的正确行为、错误行为等,最终由教师进行法律知识介绍和总结。
(五)营造法制化校园文化氛围
任课教师必须通过营造体现法制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初中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指导学习成绩优秀、表现积极的学生组织校内普法社团,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公示栏上绘制并张贴详细列举重要法律知识的手抄报、板报,并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贴具备一定劝诫效果的格言与法律条款,使初中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精神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发挥校园文化的犯罪防治与不良习惯矫正作用。任课教师应当利用课上教学时间召开主题讨论会,有目标、有预案地面向初中学生讲解法律知识,解释各类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并鼓励初中学生就基础性的法学问题开展具备较强思辨性的研讨与辩论,并详细记录初中学生在此类讨论活动中所发表的意见与思想观点,观察评析初中学生的阶段性进步程度与对法制观念的理解深度,并以此为参照逐步优化、改良辅导方式与教学计划,争取发挥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课内、课外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培养可以促使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68+72.
[2]冯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9(10):193.
[3]张小强.试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师,2019(24):83.
[4]刘晓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19(06):142.
[5]孟福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2018(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