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7期   作者:朱萌萌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是以德育人,从基础去建设法治社会,
        朱萌萌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辛朱学区中心小学   2565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是以德育人,从基础去建设法治社会,以法治教育为核心建设法治国家,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面临的是小孩子,是非好坏道德价值观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想要引导他们树立道德与遵守法治,就要将教学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去养成品格和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

        前言:党的十九大提出,德法兼修。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要基于新时代的习近平特色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提高自身德育素质。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选择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去教育他们。众多教学方式中有一种值得我们去尝试并推崇的教学模式,它便是生活化教学。因为生活化教学将大道理以大化小,便于学生接受。而且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之中感受德法的存在并修身养性。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相比于初、高中有所不同的是,小学生虽然对一切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认知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小学生对道德观并没有清楚的认知,在道德观中还存在许多空白,因此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经验。在教学环节中缺乏创新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过难等问题。种种难题导致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难以展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展开途径
        (一)教材元素要多元化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要凸现品德,法治,生活教育等多方面。并重视审美价值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去学习适应社会,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与同伴合作,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教育多方面发展,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生活常识,培养个人能力,团队意识。在教材课题的选取上要格外注意:教材不要选择用大量枯燥的语言去描述道德与法治,可以适当加入插画。因为相比于文字,他们更能理解图画,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容易接受知识,而不会产生抵抗情绪。
        (二)课堂形式要游戏实践与视频元素相结合
        好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好的教材要从生活实际提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个课题是讲“我们的学校”的那些事儿,围绕着“自我与同伴”这一主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正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培养长处,树立自信心,和同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重点培养团队精神和自我认知。在此类模块中我们便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学。例如,设计“我是谁?”这样的游戏,带入课堂教学。学生戴上面具,对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性格进行描述,让同学进行猜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教学中可以添加此类小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而在“大家一起来”的课时中,可以导入小环节。让学生两两组队,分别用卡纸剪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儿。然后准备一些空白面具,让一位同伴戴上空白面具,另一位同伴则闭上眼睛帮助这名同伴去贴上五官的剪纸。由于闭上了眼睛,学生无法正确分辨五官,也无法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老师便可以再找几名学生与之前两人组队,一人戴面具,一人负责指挥,另一人则闭眼贴纸。同学们会发现在这样的配合下,很快便完成了任务。这个环节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培养团队精神也让他们明白合作才能共赢。通过亲身体验去明白道理是最具有深刻意义的。引入视频元素加强理解能力,教学元素多元化中有一个是情感教育,因为有些学生年龄偏小,对很多情感尚不明白,缺乏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我们的生活化教学中可以加入动画视频类,从视觉听觉上给孩子传达信息。譬如“家人的爱”这一课题便可以加入视频元素,为学生展现家人的付出和辛苦,来刺激孩子们去感悟家人们对他们深深的爱。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对身边的小道理加深印象,有深刻的理解和看法。生活化教学的好处便是以大化小,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案例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
        (三)课后要布置生活化作业
        学习完课堂知识,需要巩固加强。课后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譬如学完节约水电这种课题,便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调察身边浪费水电的情况并总结严重浪费水电导致的后果。下一节课汇报给老师,汇报的好有奖品。这种实践作业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课堂上多使用教学模具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氛围。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是对孩子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也能够培养孩子学习道德的兴趣,所以要以身作则。例如:吃饭的时候,要等人齐了,第一个年长的人动了筷子,大家才能进餐。这可不是迂腐哦,是尊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大人做着优良的事,孩子便能时刻学习。还有见到长辈要打招呼,撞到人要说对不起……这样,孩子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便学会了道德与法治。
        结束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栋梁之才要根基稳定,人之育必以德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需要国家,社会,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完成。生活化教学国家需要支持并推崇;社会需要大力宣传;老师需要创新生活化教学;家长需要辅助教学;学生需要培养兴趣。长此以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将会打开新的局面,生活化教育将更受欢迎。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19-19.
        
        [2]何金定.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速读旬刊,2017,(07):78-79.
        
        [3]石斌.上好《道德与法制》课的思考与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04):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