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7期   作者:孙梦菲
[导读] 网络作为新世纪的科技产物,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

        孙梦菲
        浙江省金华市东苑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17
        摘要:网络作为新世纪的科技产物,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现已成为学生学生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小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心理健康容易由于网络信息的影响受到损害,本文主要研究城市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例,以期能够综观认知网络带来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引言:小学处于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最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阶段,其大部认知尚且处于空白阶段,故而家长教师应切实把握其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故而本文对典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相关问题提供有益指导。
一、网络环境的正负面影响
        对于多数小学生而言,网络带来的正面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依托网络他们可以按照兴趣浏览想要获取的知识,同时获知实时信息,是博闻强识的良好途径。网络的广泛交友性也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排解情绪,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小学生中因成绩、家庭条件等原因产生自卑感进而不敢和他人打交道是常见情况,网络的介入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并在一定程度解决这类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这一角度讲,网络的积极发展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但同时网络也会造成小学生熬夜、旷课、近视眼等消极影响,尤其熬夜带来的负面效果相当明显,如免疫系统下降,免疫体系失调,进而带来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小学生熬夜现象导致高血压等本不该在那个年龄段的疾病频发,同时过度熬夜导致注意力下降,或暴食或厌食问题发生,致使消化系统收到损伤,并进一步带来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差等并发问题。
        例如现在很多小学生知道很多家长都未必知道的知识,各类博闻强识的少年天才广泛涌现,这一定程度上是网络带来的积极作用,网络使得知识没有边界,打破了过往与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挂钩的知识阶梯,进而给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泛空间。但网络也使得部分学生过分沉迷,甚至学业荒废,被不健康的网路内容所俘获,导致人生道路受到影响。
二、小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案例研究
        当前小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网络心理健康理念落后。当代小学生发育速度较快,但相关理念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使得学生面临的困惑不能得到有益的知识引导,从而产生沉迷、熬夜、厌学等状况。随然各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平台,但教师的相应理念却未得到提高,这是网络心理健康案例层出不穷的部分原因。其二在于网络心理咨询体系不完善,虽能提供部分咨询服务,但较低的服务质量不单不能对学生起到帮助引导作用,反而可能使其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其三在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稀缺、相关心理互助体系不完善,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相关心理教育人才缺失,相关配套体系落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足,不能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网络互助体系应答寥寥,跟不上现实需求,社会配套体系的整体薄弱造成了当前小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严峻现状。


        以发生在乙市的案例为例,张雷,小学五年级学生。其父母经营宾馆较忙,从小对他溺爱,养成了他唯己独尊的性格。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同学的批评。越来越自卑内向的他偶然接触网络游戏,游戏中的他仿佛无所不能,广受欢迎,与被人冷嘲热讽的现实截然不同,自此无心学业,心思都被网络游戏吸引,由此更加被老师同学排挤,形成了心理亚健康状态不断加深的恶循环。这个案例中,问题的发生源头在于家长的忽视,导致孩子的孤独感无处排解,而网络提供给了他一个认可的空间。要解决这一问题,堵不如疏,应在现实中给予他足够的认可,来代替网络空间的部分功效,这样一来沉迷感便会大大降低。
三、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般策略
        网络的吸引力许多成年人都难以抵制,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要从校园开始“健康网络”的普及工作。从校园网开始依照小学生的浏览特性为其提供适合其阅读的书籍、漫画、益智作品,其次以班级至年级至于校园的层次式健康上网普及工作,通过微信群聊,校级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公众讲座、主题班会、板报等线上线下渠道全面宣传网络心理健康概念。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相关活动,组织教师更多关心学生情绪,从而部分弥补孩子受到的消极影响,助力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有意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寻找益智而又感性趣的游戏或文字,这些网络的正向导引如一道防火墙,为小学生的建康上网搭建了一道基本的安全屏障。学校还可以向学生普及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内容,并布置适当的任务如搜集某某书籍,网络观看某某动画并写下心得体会等,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健康上网。而另一方面,家长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上,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最小社会单位,家庭父母关怀的缺失必然导致孩子心性出现问题。研究表明父母问题严重的孩子更易患有自闭、抑郁等症状,也更容易陷入网络等虚拟概念无法自拔,因为父母关怀的缺失使得现实缺乏对他们足够的吸引力,对现实的认知不清或者失望去认知,更易导致虚拟与真实的混淆。从而导致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心理并发症。
        例如甲同学从小遭遇家庭暴力,对于父母亲都怀揣畏惧,人生遇见的最重也最亲近的两人都让他惧怕,导致他具有严重的自卑自闭倾向,不敢和人打交道。但网络游戏不带有情绪,游戏上各个角色间平等,也不带有现实背景。他不必为他的父母不爱他感到自卑,这时甲同学便会特别沉迷游戏,沉迷于网络,因为现实的畏惧想让他躲起来,躲到没人认识的地方,网络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解铃还须系铃人,一般的方法对甲同学不会奏效,最好的方法便是说动其父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处,循序渐进地弥补甲同学过去的心理缺失,弥补得越多,甲同学对网络的需求便越少,直至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结语:总体而言,网络对当代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巨大,为避免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社会、学校、家庭应积极行动,尽量为孩子打造信息防火墙。这基础上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助其树立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完成自我认知和学习的渐次积累。
参考文献:
[1]陈桂霞,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策略,2019
[2]马孝,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个案研究,2018
[3]鲁鹏飞,互联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