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楠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近年来,一系列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落实,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从教育领域来看,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实效不足,大学生无论是创业意识还是能力都难以满足创新创业需求。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升级路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升级路径
引言
新时代,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愈发迫切,创新创业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稀缺。难以有效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限制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深人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策略,为我国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介绍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于美国开始,1947年哈佛大学首次将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随后,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先后进行尝试和改革,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陆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国内,随着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得到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推动国内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要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
(一)学校管理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能力素质拓展相结合,很早就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第二张成绩单(能力素质拓展成绩单),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报告混为一谈,简单将两者等同,导致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不重视。随着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创新创业大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有一些高校就认为创新创业大赛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量就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出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资源只面向少数拔尖的学生的现象。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多高校认为开一些创业课程就是在搞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知识就等于做好了创新创业教育。
(二)学生个人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
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无关。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极少数优秀学生做的事情,自己的能力还没达到可以创业的地步,创新创业教育是那些需要创业学生的事情。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不过是解决就业的一种途径,而自己学好专业知识可以找到工作,尤其是“双一流”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在90%以上,创业不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反而认为创业是那些学习成绩不优秀、找不到工作学生的无奈选择。
三、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升级路径
(一)培养一流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创新创业“互联网┼”大赛或者挑战杯等赛事,所涉及的内容会非常多,有市场分析的、技术指导的、财务规划的、战略制定的等方面。如果仅仅靠一个老师去指导学生参加这种大赛,一般很难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如果学校里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方法来解决问题。如何培养一流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这是很多高校都在探索的问题。高校可以采取灵活的培养模式,如让高校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去挂职锻炼。这种挂职锻炼要真实地参与到企业创新创业项目中,从实践中吸取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另外,还可以采取项目导师制的模式,从学校外面聘请若干在创新创业教育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然后从学校里挑选出若干创新创业教师,让他们组建一个个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团队。不同的团队负责研究的主题工作要不一样,如有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创新创业大赛指导的、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等。这样,学校就会拥有了具有不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由他们构成了一流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二)激发协同育人内在驱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涉及教育主体众多,各主体间虽然拥有人才培养这一共同利益点,但本质上的利益诉求并不相同,如果不能妥善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关系,会降低协同育人效果。因此,政府应制定政策确定校企合作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双方协同育人热情;高校应深刻认识本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围绕本地经济发展结构提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企业要与高校进行深入交流,将经济利益放在明面进行商讨,通过多次磋商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并与高校针对人才培养达成共识。
(三)统一思想,全校上下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共识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隔离于人才培养之外的一种单独教育,而是应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教育。要解决学校和老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误解和不重视的问题,就要自上而下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共识:创新创业教育是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创新的创业者。“创新创业教育是引领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抓手”的理念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地位,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单独开展的活动和课程,而是涉及人才培养的所有部门齐抓共管的一项学校中心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的理念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创业教育,也不是纯粹为促进就业的创业教育,而是要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意识。“培养技术创新的创业者”的理念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上是专业教育,是学生在扎实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围绕相关专业开展的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而非简单的商业模式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脱节、和专业教育对立的问题。
结束语
本研究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升级路径方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单一、机构设置僵化问题,建议成立单独的创新创业学院,发挥其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作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育观念等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建立各学院协同体系和互动机制,发挥各学院优势及教学特色,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汪俞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7):62-66.
[2]高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28(04):103-105+123.
[3]吴明涛,杨永,田淑慧,尹志红,王玉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与对策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0,47(04):141-142.
[4]刘世权.大数据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精准化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4):156-159.
[5]廖金宝.众创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成因及出路[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04):73-76.
袁楠 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