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冰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遂城第四小学,广东省湛江市,邮编:524300
摘要:德育教育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直接塑造小学生人生价值观,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针对小学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灵成长,在班主任工作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作为一线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如何开展德育工作,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德育指导;小学班主任;心灵
前言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班主任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这样一来,造成大部分学生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观念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这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走进学生心灵,促进学生成长,是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一、重视心灵沟通,增强小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不成熟,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德育工作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前,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适度教育,因材施教,避免说教或强制。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不仅会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利的因素,同时还会极大地增强小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厌恶,甚至逆反。因此,班主任首先必须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心灵交流作为必要手段,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微风细雨,从各个方面渗透德育理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德育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为了避免学生长期抵制德育工作,缓解学生的逆反意识,班主任在贯彻德育工作时,需要换位思考,以学生角度看待问题。
灵活运用多样化方法,不断拓展德育工作途径。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懂得放下老师的架子,懂得把握工作力度,不应该强迫学生听话,以打压式方式逼迫学生,尽量与学生好好沟通,让学生能够放下戒心。当学生提出问题以后,班主任更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班级管理者形象。此外,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德育教育中,不能只停留于说教,而是以更为全面的视野,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懂得缓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比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性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班级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级氛围的舒适性,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团结的魅力。由此可见,想要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培养学良好的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了解学生心理需求,鼓励学生成长
小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敏感,情感丰富。与人交往时,容易引起情绪变化,影响心智发展。有时很容易冲动鲁莽。和同学吵架时,情绪是无法控制的。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班主任平时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了解班中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共同互动,促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很好地、平静地交谈,在交谈中解决问题。
我在上数学课时,我发现一位女生听课的时候心不在焉,心事重重,课后,我找她交谈,及时了解她不喜欢上课的原因。原来这位学生是一位留守儿童,经常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陪伴,这个月父母一直都没有打电话回家过,所以经常胡思乱想,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经过耐心交谈,又和家长反映情况,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女生终于可以集中精神听课了
三、衔接家庭、学校和社会,推进德育工作全面展开
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班主任很难独自管理整个班级,因此也需要依靠学生的家长,共同实现监督,建立家长与班主任直接沟通的形式。例如通过开展学生会,让班主任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可以建立微信群,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活动情况,发现学生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并解决。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让一部分有问题的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克服心理障碍。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与班主任取得沟通,才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比如,学生在校外被欺负,不敢上学,直接影响正常学习状态,然后会出现旷课、打架等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班主任需要特别留意一些留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家庭原因,如部分学生家长是否外出打工,是否有监护人,收入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就学机会等。
因此,掌握了实际情况后,班主任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心理安慰,缓解他们的情绪,并在第一时间与学校讨论对策,解决问题根源。
还有一部分小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与家长产生隔阂,发生矛盾。家长在遇到学生心理变化波动时,需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在学校随时关注学生,发现异常后,也要及时告诉家长,只有两者协同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安心学习。班主任还要与社会展开联系,将德育延伸到校外。如结合实际情况,与社会团体组织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参加公共场所卫生清扫活动等。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生活,加深德育对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显而可见的。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培养学生对家庭成员的意识。可以通过“家庭成员资料表”的表格形式,调查家庭成员爱好等,并用统计图进行统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家庭成员的详细情况,还可以让孩子们增进对父母的感情。另外,通过这个表格,可以让学生们亲自发现问题的本身,思考并解决问题,才能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也为今后学生的德育工作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
四、增加激励赏识,培养学生学习精神
小学生大多自尊心强,特别会在意教师对自身评价,如果一旦评论过于不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比如面对个别学生考试成绩下降,班主任可以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进行综合分析。在评价中,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分数,首先要表扬和激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让学生自己评价掉的分,用信任鼓励的语气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他下次能做得更好。
五、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德育思想
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把德育融入课程、文化、育人、实践等载体,让看似枯燥的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在孩子身上开出灿烂的德育之花。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德育精神。让学生到农场插秧、拔花生,到专业学校学习汽车修理、点钞,在研学夏令营中亲身感受“劳动是幸福的”;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制作“爱的纪念册”,在难忘的回忆中学会感恩;变身“英雄小八路”讲解员,在深情地讲述中感悟红色精神;“小手牵大手”一起进行垃圾分类,养成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最终,通过这些德育工作的一些破题之举,或许将对如何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起到借鉴意义。
总结
综上所述,促进学生成长,进一步实现德育工作,需要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关心学生要用心、用情,尤其是留守儿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工作时,需要真正做到走进学生的心灵,尽可能地与家长取得紧密联系,随时将学生的学校问题反馈给家长,同家长教育理念达到一致,共同监督学生,帮助学生人格得以顺利健全,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虹. 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结——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J]. 情感读本,2020(03):66.
[2]张玉红.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J]. 学周刊,2020(30):165-166.
[3]姚中华.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 才智,2015(23):89.
作者简历:郑小冰(1997年8月),女,汉族,籍贯为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小学一级教师,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和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