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平
广东省兴宁市合水学校 邮编:514546
统编教材要求落实以“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螺旋上升的发展结构,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小建立家国情怀。
目前,社会上有“得语文者得高考”的说法,而得作文者,便已掌握了语文的三分之一。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5、6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我充分利用统编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勤于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书面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具有怕写作的现象。针对乡村学校的学生写作方面普遍存在“跑题、难找素材、篇幅短”等情况,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由此产生的畏难情绪,我结合学校特色,认真研究学生的写作现状,增强学生对文字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推动相关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文为本,模仿借鉴;走入生活,积累素材
1. 重视使用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素材
要根据学段要求、年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充分利用目前使用的统编教材,使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作文教学。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主题为“四季之美——即景”,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变化,写下观察所得,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统编教材充分凸显出这一主题,如《四季之美》按照季节的变化,细致描写了春季黎明时的天空、夏夜的萤火虫、秋天黄昏的归鸟、冬天的晨境,写出了即景的特征和由此产生的感想。结合教材教学,我让学生明白,作文练习,允许借鉴和模仿,《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等文章,它们的写作顺序和好词佳句,都值得品鉴。
2.亲近大自然,捕捉独特的瞬间,及时记录
解读新课程标准,懂得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养成观察的习惯,并带着目的,留心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及时记录个人的独特感受,从而积累习作素材。
比如说,假期时间,杜绝学生玩手机是不可能的事。我便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不可逆转的特点,让学生在假期完成“每日一拍”,并配上与图片内容相符的文字,发在朋友圈,然后自己进行点评。学生杨越韬随手拍下家门口的路灯,配上文字:“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路灯穿透了夜幕,照耀着黑夜中行驶的人们,照耀着他们前方的道路。看着路灯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想起了在凌晨工作的环卫工人,守家卫国的军人和打击犯罪的警察叔叔。”文字下方,我点了一个赞,奖了一朵红花,附上点评:“亲近大自然,捕捉独特的瞬间,懂得及时记录,运用了比喻、排比、比拟的修辞手法,很棒!”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采取文字和图案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逐步积累了素材。
二、广泛阅读,丰富精神世界,助力推开写作的大门
1. 阅读量是写出好作文的基础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开卷有益,广泛阅读,总会获得补偿,大凡作文写得好的人,都是爱好阅读的人,要更好地写出优秀的作文,提高阅读量是势在必行的。我向学生讲明白这个道理,鼓励学生通过扩充课外阅读,提高对文章构架的认知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经典荐读,赋读于乐
在班上我建立了“书香角”,教给学生交流阅读、对比阅读的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课,组织学生朗诵比赛、演课本剧,教导学生不但要勤读,还要精读,用心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最大程度吸收名著里面的精髓。
借助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合水书吧,我鼓励学生到书吧阅读,从课堂走到课外,把校内阅读进一步得到延伸,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变枯燥为生动,能较好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赋读于乐。
由兴宁市文联指导、兴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经典朗诵进校园”活动,便是在我班上举行,效果良好,既助燃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又为习作奠定了基础。
此举措效果明显。我班学生黄林慧的作文《新时代快乐购物》在梅州地区开展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征文活动中获奖。
三、拓宽视野,体悟见闻,与社会协调配合
1.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写作教学不应局限于校内,更不应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因为写好作文是一项系统工程,除课本上的知识,也需要社会上的见闻和大自然的体悟,同时应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不让作文教学仅仅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上,要适当的结合一些课外活动,如参加军训,参加校运会,走进社区,组织学生举行各类讲座等活动,让他们用“五感法”去感受生活,并内化为作文能力。
2.学校、社会的协调配合是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在2020年冬,学校组织学生到兴宁伟鸿教育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出发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醒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眼睛、耳朵的积极性,去看、听、嗅、触、品,用心体验,把感受记下来。活动结束后,学生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高家鑫、高梓浩等十位同学均以优秀作文获奖。
由此可见,学校、社会的协调配合是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四、家校合作,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从小建立家国情怀
1. 重视指导家长合作
首先通过家长会和电访等形式指导学生家长,平时要重视孩子的求助,当讲到作文方面的话题,必须热烈互动,例如孩子在修改草稿的时候,要求家长当第一位听众,要积极配合,鼓励为主,提出中肯意见。在家庭的影响、熏陶之下,形成热爱写作、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那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作文会越来越好。
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中,我便灵活启动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听众,共同修改完善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二十后家乡的蓝图,激发参与家乡建设、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果然,这一系列操作产生了一批佳作,我班张秋婷、杨婉茹等六位同学,同题作文《二十年后的家乡》发表在梅州文学网,受到资深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2. 给予家长合理建议
其次告诉家长,与孩子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针对不同场合进行启发,例如带孩子到超市,或走在马路上,看到某种新鲜事物,即应诱导孩子进行现场描述。另外,在孩子观看某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可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观点。长期进行积累,对孩子作文水平的提高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我紧扣新课程改革标准,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对新课程改革中的作文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形成规律,创新作文教学的提高途径与有效机制,为乡村学校的小学作文教学建设与应用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效仿。我灵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使学生喜欢写作,乐意写作,热爱写作,达到“正确审题、素材新颖、内容饱满、按时按质”的写作目的,落实统编教材的“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