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亮 狄佩佩
天津商业大学理学院 天津 300134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正获得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其在拓宽人才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是,专业分流后也给班级凝聚力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在深入探讨大类招生的优势和挑战的基础上,探索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途径,为班级管理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提供新思路,更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类招生;班级凝聚力;班级管理;新途径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地支持
一、大类招生的内涵
所谓“大类招生”就是改变学校传统的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招生模式,而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进行合并归类的一种招生模式。即学生在低年级接受通识教育,按照学科培养的要求取得相应学分,到高年级时再结合学生的意愿、分数、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专业分流,确定专业方向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大类招生已经被许多高校普遍采用,一般情况下,学生进校后,不分专业,实行通识教育,一到两年后再根据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实际情况在大类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继续学习。
在低年级时,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一名专职辅导员,在学业和生活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大二时进行专业分流后,取消原有的行政班级和宿舍,重新组建和分配。同时,相应调整班主任。从专业培养角度看,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实施专业分流后也给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需要结合大类招生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二、大类招生在高校教育中的优势
(一)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准确性。大类招生的特点就决定了此模式有利于减少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由于新生对填报的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于专业内容、专业前景等缺乏清晰的认识,大多只是从分数出发,而忽略兴趣的因素,容易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实行大类招生后,学生通过入校后一段时间内的通识教育,熟悉大学生活的同时,能够较好的了解各专业的特点,通过兴趣和特长分析,提升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有效减少了高考毕业后填报志愿的随机性。同时,大类招生也为那些在高考中成绩不尽人意的学生提供一次弥补和自己向往的专业失之交臂的机会。
(二)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素质。传统的招生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是按照培养计划的时间节点要求,根据预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教授,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难以满足的。而在大类招生的培养方式下,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行选择专业,这样充分考虑到了兴趣的因素,同时也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三)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实行大类招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在通识教育阶段,通过前期的各方面了解,会形成自己对所学专业在专业分流后的较为准确的判断,为了能够到理想的专业学习,学生通常会加倍的努力学习,因此,有利于形成班级、寝室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这为高年级时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大类招生给班级凝聚力建设带来的挑战
(一)专业选择不均衡问题。大类招生模式下,大一学年主要接受基础通识教育,由于受专业了解尚且不足、随大流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在专业分流是容易向热门专业扎堆,而专业分流的办法基本都是参考大一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成绩占据专业选择主导地位也导致了专业选择的不平衡。同时,分流至冷门专业的学生,学习成绩整体偏低,积极性低,学习效率差,给学校的学风建设和班级管理,尤其是新班级的凝聚力建设带来严峻挑战。由于专业分流时的计划指标有限,以大一学年学习成绩为主要分流指标会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专业分流后的新班级凝聚力不足。大一新生入校后,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学习和适应大学生活逐渐融入班集体。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强的集体观念和班级荣誉感,为进一步相处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专业分流后,原先的班级建制解散,按专业重新组合班级,由于新班级的同学之间大多数不熟悉,大二年级参与班级互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新班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很多时候还在大一时形成的交际圈内活动,新班级很难融合为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因此,学生对新班级的归属感弱,新班级凝聚力很低。这种情况会导致班级观念淡化、集体活动开展难度增大。由于相互不熟悉,新班委无法在新班级树立威信,开展工作也是困难重重。此外,宿舍也因为班级重组而重新分配,新室友之间需要重新熟悉磨合,因为宿舍重新组合的问题造成的宿舍室友之间关系紧张也很容易出现。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途径
(一)加强专业教育,强化合理引导。在大一学年,除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外,还要加强专业教育。一是各专业开展专业介绍、师资介绍、专业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普及活动,以及通过让学生提前进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参加科研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专业、熟悉专业、认识专业。二是充分运用好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合理引导。对大学生来说,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合理引导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专业班主任,他们了解专业前沿最新动态、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就业前景,并且能够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专业前景客观合理地选择专业。三是利用好学长导航制,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学长导航员,通过朋辈引导,让大一新生更加深入了解专业情况。四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让学生考虑到个人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与专业职业的匹配关系,从而更好地选择专业。
(二)相对集中分班,就近组合班级。专业分流之后,老班级的学生分散到不同的专业和班级中,对于学生来说,势必会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要面对新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这样就会引发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在组合新的班级时,按照相对集中和就近的原则,在尽量保持原班级人员的基础上做部分调整,辅导员和班主任能不调整的都不调整,必须要调整的要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带更多自己熟悉的学生。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和教师最大可能保持老班级的连贯性,又能尽量消除相互之间的陌生感,降低管理成本,使班级管理尽早走上正轨,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加快解决新班级同学之间磨合的问题。
(三)利用网络平台,有效管理学生。在网络高度发展的时代,要充分利用各类网络渠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快班级融合和荣誉感的形成。一是建立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便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发布通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降低管理成本。同时网络平台因为不用面对面,学生可以针对学习或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班级内部交流和班级凝聚力,辅导员和班主任利用网络对班级的学风、寝风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打造乐观积极的班级文化。二是完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保存学生成长轨迹。对于辅导员和班主任更换造成的对学生熟悉程度降低的问题,可以利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保存学生的基本信息的同时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记录。所有信息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填写,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留存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记录。这样,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工作交接时,对于班级新同学的基本状况可以方便地调阅和了解。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便于知晓他的一些特殊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光初.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传统班级管理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
[2]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3]颜梁柱,杨明婉.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7):125-126.
[4]朱敏.大类招生对高校班级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对策刍议[J].科教文汇,2015(4):126-127.
[5]杨赫岩,齐春雷,王勇,孙鹏程,刘竹.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7(2):89-91.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