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7期   作者:卢念
[导读] 本文结合当下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
        卢念
        (南宁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本文结合当下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研究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以及碎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并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分析碎片化传播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期望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时代;思政教育;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促进各方面提高认识、抓实落细、形成合力。信息碎片化时代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信息获取方式,时间碎片化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入脑入心入行动。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更应该思考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探索通过课程菜单式、内容接地气、形式短平快的手段,争取碎片化时间再利用,思政教育模式再创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现状
        信息碎片化时代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加巨大而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碎片化信息的好处是,可以迅速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完整内容被分解为详细的义项。无论我们是否已准备好迎接信息碎片化时代,这已经成为一个发展大趋势。
        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息聚合工具,来帮助我们组织信息、管理信息。是信息技术推进了信息的碎片化,将再由技术推进信息的整合。更强的信息整合是未来我们需要的。而我们本身需要做的,则是适应信息碎片化时代,从碎片信息中系统地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而不是被太多碎片转移注意力。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现状
        高校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声音、聚集正能量、树立正形象的阵地,课堂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党的形象的渠道。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因此,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实践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和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必须真正做到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既要对传统德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方法的继承、综合和创新,又要基于自媒体微网传输信息平台的创新,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宗旨。
        三、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具体而言,一是研究背景界定,即本文主要在传播背景开展研究;二是研究区域界定,即本文聚焦信息碎片化传播背景开展研究;三是研究主体界定,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四是研究目标界定,即本文在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研究参考和构建碎片化传播下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运用调查研究法基于前期文献梳理基础上,比较分析国内外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制度的基础上,发现存在问题和成因,并运用研究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并且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碎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挖掘信息碎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分析对碎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把握研究动态。
        探讨碎片化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既需要了解相关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也需要清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才能把握研究动态,找准研究问题的核心。


        四、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探究分析
        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首先要尽快组织院系教学负责人和名师学者全面研读十九大文件,引导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相关课程用最新理论成果充实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大纲、修订教材讲义,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培训和业务研讨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把十九大精神和各项工作的部署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
        (一)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将系统衔入党的十九大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要重点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受教育者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引导。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实现向课堂教学的转化,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目,提升课程高度和充实更新教学内容。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外,涉猎文献读本,通过网络共享平台里的资源阅读理解,研究理论,探讨观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互联网自媒体环境中,利用手机客户移动终端多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完善“互联网+”混合模式,深化教学效果。
        (三)要改革思想政治课,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活于教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必须是深刻,生动加生鲜,才能更有效。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照本宣科。语言要鲜活、生动、风趣,但又不能一味迎合,要找准切入点,调控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特别是关注其切身性和相关性。思政理论教学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与课程章节目对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保证党的十九大精神与课程章节目整体对接。在此基础上,完善高校思政“新两课”及全过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投身精准扶贫、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志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要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明确要求,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抵御负面舆论、造谣传谣,不给违反宪法和法律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可以引入互联网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创新。在教育教学形式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大学生最喜欢的互联网自媒体信息手段,基于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采用以“互联网+”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方式。
        我们可以打造高水平的学校官网权威微信、QQ、微博、贴吧、论坛、新闻移动端等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掌握校园意识形态动向和网络舆情,积极应对校园网的各类错误言论、思潮等负面热点信息,不断提升校园官方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要锻造专业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数字化、视听化、网络化改造,打造成为浅显易懂、特色鲜明、师生喜爱的文化产品。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使大学生由单纯地从电视、授课、书本、报刊获得信息的方式转变为自主地从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从网络上获得大量最新的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因此,当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认识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可信、可管、可控的宣传网络阵地,积极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正所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良好学风的养成、人才的培养、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放松了理想信念教育,不从源头上把握好方向,不坚守好高校这块意识形态的高地,思想就会长满杂草,被各种错误思想和非主流意识乘虚而入。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坚定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做到固本培元、凝魂聚气。


        参考文献: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王楠,王子华.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05)
        [2]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模式的探讨[J].王颖.中国德育.2011(10)
        
        作者简介:卢念(1988.12)女?壮族?广西来宾人?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从事文化艺术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0SZ010,项目负责人:卢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