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军晓
荣成市府新小学 264300
摘要:语文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推动语文教学技术走向专业现代化的一条必经之路,运用教育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是有效优化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和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如何有效率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案例分析,并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包含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其中文字图画、悠扬的声乐音效、鲜明的视觉色彩效果能够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能够建立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育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做到能够通过把课本内容与多媒体游刃有余的相互结合,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若整体运用恰当则将会对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效果提高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运用才能有效率的利用课堂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来有效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指向学生
信息处理技术工作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要充分运用适当的方法,用在恰当场合处。语文学科教学始终依赖于以运用文本语言的传统教学基础,并且始终不可能脱离基本语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学会大量的基本语言文字,给每个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思考和独立学习,由此才能达到充分理解、积累和灵活运用大量语言文字的教学目的,若是对语文内容没有深刻的基本理解或者感悟,没有机会进行有效的日常生活基本语言对话,又那么怎能真正培养一个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呢?
如教学《金字塔》一文,教师就可以先带学生在课堂用第一人称的影响欣赏金字塔的图片,然后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展现出的特点,等开始播放金字塔视频时,开始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关于金字塔于建造的问题。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内容就占了不到一半的时间。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教师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低,不能合理的规划课堂的教学目标,也没有了解过学生自身的情况。教师要做到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多媒体带来的震撼画面及真情实感,最后在回归课本去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演示技术尽可能有效突破广大学生的语文思维表达盲点和语言表达难点,引导广大学生正确理解整篇文章内容,从而更好地深入体悟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时,里面出现了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的词语,像雷达?、探测雷达波、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天梯、纳米吸波材料纳米检测技术、纳米机器人纳米缓释技术等,借助于多媒体等丰富的资源,笔者以图文的形式为学生逐个解释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实现了更好的理解。纳米技术将给未来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不是一句玩笑话,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真的有纳米技术的影子。借助于动画的形式,带领学生对纳米技术在未来可能的应用进行了呈现,从学生的愿望出发,依托纳米的新奇特性,让想象有了支点。这样一来,借助于多媒体,使得课本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对每篇课文都产生深刻的感受。
三、强化感知,激发情感
信息技术的推广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共同语言,能够相互沟通、相互讨论问题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对与积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和对学习所产生的主动性,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思维。如在学习《青海高原—株柳》一文,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指导学生小声的进行朗读,使之让学生深刻体会"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的厉害,然后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图像技术,给同学直观的感受出文中教学图片所详细描述自然界的残酷,再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文中相关或对应的几个关键词,并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外形进行丰富的想象,以此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和关注到这株柳的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熟练的操控多媒体的同时还能将学生带入一个与文章情感共鸣的环境。《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生动的描绘出了中国军人的感人事迹。但是读这篇文章的学生没有一个人经历过那种场面,所以并没有就露出什么情感,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优先播放有关的视频,让学生体验用第一视角的方式直观感受那场战役,渲染出感同身受的气氛。与此同时,教师开始慢慢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体会狼牙山五壮士所处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与照片迅速产生共鸣,同时对军人流露出强烈的敬佩之情。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学习的目标本质上就是为了学习一种语言,面对各种形式多样的语文信息电子技术学习资源,必须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有效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要大胆探索和删除与教学文本方法内容无关的信息资源,创设合适的语言教学学习情境,用现代语文的文本方法论来教学好语文的文本内容,回归现代语言教育学习的工作本位,扎扎实实地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雯.语文可以简单一点[J].小学语文教学,2013(11),11.
[2]林琼英.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J].黑河教育,2011(1),56.